在这几方面的压力下,现在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双方面决策应该是终于能够达成一致了,而且客观上看也确实有守住的能力,那么,至少从一般的军事政治逻辑来讲,俄军将很可能下决心,死守赫尔松。
重演斯大林格勒?
但是赫尔松和斯大林格勒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而言,就是俄军不太容易在其他方向突破第聂伯河,然后合围乌军进攻部队。
乌军如果展开对赫尔松的围攻,对于俄军总体反而压力会小一些
扎波罗热目前俄军压力一样也很大,要想夺取扎波罗热市,渡过第聂伯河,俄军需要更多的兵力,但 目前俄军动员部队的动员速度显然没有之前预料的快。
毕竟苏联的三级动员体制在俄罗斯已经荒废多时,而乌克兰通过八年的乌东“轮战”,积累了大量上过战场的军人,双方至少到目前为止,动员速度是没法比的。
俄罗斯的动员部队号称二十万,目前真正能上前线的,只能是用来补充前线部队的几万人,而更多新组建的部队,恐怕尚需时日才能上战场。
所以俄军不可能在赫尔松和乌克兰军队绞肉的同时,在后方组织起一支足够强大的反击部队在第聂伯河上其他地点取得突破,渡河合围乌军。
所以对于俄军来说,在赫尔松仍然是以固守为主要作战方式,利用防御作战的优势大量消耗乌军的部队。
但这种行动是很被动的,乌军如果又在几次大规模的试探攻击之后就停止了进攻,将部队转到其他方向上发起行动,俄军依然是被动的。
不过,上述这些分析中,大家都要注意一个点,那就是目前乌克兰泥季尚未结束,土地尚未被冻硬。因此乌军和俄军都不会尝试用装甲部队进行快速穿插合围。所谓一周内拿下赫尔松也只能是乌军的大话。
按照目前的天气预报,一直到10月底,战场上的每日平均气温仍然会在摄氏10度左右,也就是说泥泞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这实际上可能才是目前战场上压倒性的问题,在泥泞中乌克兰军队“一脚油门就冲上去”的进攻方式将会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已经被高度压缩的俄军还有没有一个薄弱点让乌军突破,那就更是至少说也是很可疑。
综上,我们可以推断,目前在俄乌前线,赫尔松虽然被大家谈论的很多,但是却并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危机。
其实此前在红利曼作战中,北约和乌军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龃龉,北约基于战役侦察向乌军警告俄军58集已经部署到位,乌军的进攻可能遇到危险。但58集最终按兵不动,乌军取得了胜利。
此后乌军对北约情报的信任其实是有所降低。
只不过这种龃龉是否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乌军会无视北约的警告,打出一些昏招并被俄军抓住痛脚一举打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大败,这还需要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观察 。当然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难免又要有人说这是普京高瞻远瞩,故意施展骄敌之计,但实际上这更多的是某种形势发展造成的“意外”,也是目前北约和乌克兰之间的合作方式所决定的。
俄军动员部队要拉出来作战还需要一些时日
最后俄军方面是否能够从国际上得到更多支援的问题,也是目前战况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这方面,我们可以这么说,俄罗斯的几个主要朋友将会对俄罗斯提供除了直接援助外的所有援助。其实目前俄罗斯大量发射的“见证者136”飞行小摩托,实际上已经不是俄罗斯自己的工业体系能够大量提供的东西了。而此前在中东战场上,其实已经出现了大量“山寨”美俄的武器弹药,伊朗、朝鲜等国都大量生产了这类装备,沙特阿联酋也已经依靠外部供应链建立了具备一定自主能力的军工生产能力,而伊朗更是帮助也门建立了相当的军工能力。而俄罗斯对于这些武器装备的来源和购买途径都是门清的,乃至部分供应链还要追到他们自己头上,所以他们完全可以照方抓药,以快速廉价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军工能力。
也正是由于俄罗斯已经动用了大量的手段和措施,他们的军事工业产能已经得到了某种不可思议的进展——至少见证者136就是这样嘛。
只不过这些东西目前也和动员部队一样,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尚未积累到能够直接改变战场态势的程度。按照此前我们推算过的俄罗斯从下订单到拿到装备的时间,可能最快最快这些“正牌山寨”武器也得再有一两个月,和他们的第一批动员部队差不多时候上前线。所以俄军不论如何得靠自己目前手里掌握的力量,来挺过这段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