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企业来山西办事的便利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汤志平介绍说,山西省上下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加快营造“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三无”“三可”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发展按下“快进键”。
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省市场主体总量达381.1万户,同比增长24.9%。
据称,山西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一枚印章管审批”,在全省开发区大力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市场主体倍增扶持政策落地落实,为企业提供贴心的“店小二”服务,让投资者来的放心、留的安心、干的舒心。
投资者和企业怎么想?
关于山西的投资机遇与营商环境,身处山西的企业有什么感受?远在长三角的投资者又怎么想?
山西省民营经济促进会、太原高质量发展分会会长、晋盛电力公司董事长安旸表示,本次对接会对上海商会和山西各地市的商会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两年山西的投资环境改善良多,目前可以说是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投资时机。
“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山西扎根了,像太原的垃圾发电厂、吕梁的水处理,以及在忻州的太阳能电站。”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军在采访中提出,他们目前还致力于在山西发展生物药行业,包括医药的供应链以及医药的制造。而中医药行业属于山西的特色产业,如何把上海医药的综合实力资源与山西本地市场需求和资源相结合,是他们未来的重点方向。
在周军看来,山西省营商环境逐年提升,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态势也保持国内领先,这些都会给当地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和转型需求。
作为国内智能化煤机装备供应商,上海创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华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山西近年来对于先进装备等采购需求明显提高。作为已经与山西有着多年合作基础的智能制造企业,他们也是此次山西招商团瞄准的重点——两者的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望加强。
“山西的营商环境的确在改善,同时也有巨大的市场和转型升级需求,而我们有能力和条件,可以帮助当地的产业链实现提升。”石华辉提出,山西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但经济的内生动力还有待提高,而上海是国际化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因此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山西的煤机装备必须要跟上,要用更智能和可靠的装备,来实现煤炭更安全、高效和绿色的开采。石华辉表示,未来将陆续把研发和整机装备都放到山西,为山西的高端煤机行业做出贡献。
除了煤炭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梁文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山西政府对当地玻璃器皿这些传统集聚产业也专门设立了10年发展规划,出台了包括工业用地、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以山西晋中祁县为例,当地有三大支柱产业,酒业、碳素和玻璃器皿。其中祁县25万左右的人口中,从事玻璃器皿相关工作的就有4万人,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问题。”梁文胜说,在出台扶持政策的同时,山西也在通过山西品牌丝路行,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企业走出来广交朋友、融入世界,通过更多务实合作的促成,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梁文胜举例说,他们近年来引进的来自德国肖特的先进生产线,今年已经清关完成。等调试安装完成,由这条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制作出的玻璃高脚杯,将让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数倍,“比如原来一只5元的杯子,之后的价格能超过15元”。
“上海这边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也有着国际化的技术优势。而我们则拥有传统生产方面的优势。” 梁文胜认为,除了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外溢,在山西实现大规模制造生产的企业,还可以利用上海商业的繁荣和更接近国内外消费市场的优势,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在6日的活动现场,专门对陶瓷、汾酒、醋、玻璃器皿等山西特色产品设置的集中展示区,凸显出“晋风”“晋韵”“晋域”特色和晋商文化,吸引了不少与会嘉宾驻足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