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程设计:以基本问题推进“准备→建构→应用”三阶段
威金斯等提出了大概念学习过程的"WHERETO"七元素,即W(方向与原因)、H(吸引与保持)、E(探索、体验、准备与使能)、R(反思、重审与修改)、E(评价)、T(定制)、O(组织)。马歇尔等提出了概念探究过程的七阶段,即参与、聚焦、观察、组织、概括、迁移、反思。综合威金斯和马歇尔等关于过程设计的观点,可以归为“准备→建构→应用”三个阶段,即大概念的形成过程。
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学原本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建立,即使是小概念,也要经历“准备→建构→应用”这三个阶段。这里的区别依然是目标的不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体现为师生问答质量的差异。与大概念的单元目标相匹配的是基本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贯穿于“准备→建构→应用”的整个过程。
威金斯等将基本问题比作大概念的航标,“最好的问题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它们像一条过道,通过它们,学习者可以探索内容中或许仍未被理解的关键概念、主题、理论、问题,在借助启发性问题主动探索内容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威金斯等的单元整体设计模板中,基本问题和大概念是相配套的。珀金斯则直接称之为大问题(big questions)。基本问题能引发与大概念相关的持续性思考,不断激活具体经验,达成深度理解,比如,“语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语法,汉语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有什么区别”“艺术有标准吗”,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往教学中是被忽略的。
如果说传统的问题倾向于“闭合性”,也就是对固定答案的寻求,那么基本问题恰恰相反,倾向于“开放性”,通过连续追问打破学生原有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立复杂认知结构。有时基本问题会带有一些“挑衅性”,比如,当学生认为绪论的作用是一本书籍的介绍,方便读者快速了解写作的背景和梗概时,教师立刻追问“那是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有绪论?小说有没有绪论?为什么没有?”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传统教学之所以无法促进学生的思考,恰恰在于把问题切得过小、过细,而且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到唯一或有限的正确答案。
此外,引发学生的提问很重要,这是因为学习的意义炼制一般要经历“发问→对质→表达→论辩→网化”等步骤。最优秀的单元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使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探讨问题和观点,基本问题与大概念相配套,受生活价值的引导,能够激活师生背后丰富生动的真实世界,而只有超越有限刻板的书本答案,才会发生真正有意义的讨论。
参考文献
[1]郭玉英,姚建欣,张静.整合与发展——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3(2):44-49.
[2]范佳午.科学探究能力发展[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6.[3]J D Novak.Concept in Science[J].Theory into Practice,1971(10):129-133.
[4]陈佩滢.中学物理课程中“运动和力”主题的核心概念进阶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4.
[5]A C Alonzo,J T Steedle.Developing and Assessing a Force and Motion Learning Progression[J].Science Education,2009(3):390-421.
[6]王磊,黄鸣春.科学教育的新兴研究领域:学习进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12-118.
来源丨西湖语文,《教育研究》,节选文章《“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
作者丨刘徽,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西湖语文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