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9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5分钟
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的背景下,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应时而生。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之根本在于转变教学目标,通过从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素养。
“大概念”是将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锚点,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理解大概念有助于达成高通路迁移,形成具体与抽象交错的复杂认知结构,不仅可以打通跨学段、跨学科的学习,而且能解决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相阻隔的问题。
围绕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由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三个关键步骤构成。
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要结合宏观和微观两种思维方式确定目标,在校准“学习性评价”和“学习的评价”的同时强调“学习式评价”,并以基本问题为主线贯穿“准备→建构→应用”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持续思考。
1
“大概念”:理解的锚点
(一)“大概念”是理解的核心
“理解”要形成包含具体与抽象互动的复杂认知结构的关键在于抽象“大概念”的建立。大概念是奥苏贝尔(Ausubel,D.P.)所说的上位观念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近产生的知识急剧膨胀,要求我们精心选择‘大概念’”。
大概念能成为认知结构中重要的关联点,不断吸纳、组织信息。因此,大概念是专家思维的典型特征,“专家的知识是通过大概念来组织的,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脑科学的研究也证明了大概念的重要性,“脑处理的不是分散的信息而是概念,这些概念处在认知机制的中心”。
事实上,有许多学者都提到过大概念的重要性,只不过措辞有所不同,比如杜威就提过“概念”对迁移的重要性。迁移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依托概念的不断生成,当我们面对未知时,它是我们可以赖以思考的已知,而每一次探索未知,都会有新的概念生成,换言之,没有概念生成,就不能获得迁移。又如布鲁纳提及的“一般观念”(general idea),他说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特殊迁移”,就是对未来直接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认字和计算。但特殊迁移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是“非特殊迁移”,而非特殊迁移依靠的就是“一般观念”,这里的一般观念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
此外,类似的表述还有怀特海(Whitehead,A.N.)的“观念结构”(structure of ideas),珀金斯的“全局性理解”(big understandings),菲德尔(Fadel,C.)等的“元概念”(meta-concept),等等。
学者们用各种隐喻体现大概念的核心位置和关键作用,如威金斯等提到的“锚点”,“大概念既是各种条理清晰的关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除了锚点,威金斯等还把大概念比作为车辖,有了车辖,车轮等零部件才能组装起来,否则只能散落一地、毫无用处。除此之外,还有魔术贴、衣架、透镜、建筑材料等大概念隐喻。
(二)何为“大概念”
“大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和大概念配套的动词是“理解”,要正确理解大概念,就要理解大概念的“大”和“概念”。
1.理解大概念的“大”:具有生活价值
首先,理解“大”。很多人会将大概念理解为学科的基础概念或重要概念。但威金斯等特别指出,大概念的“大”的内涵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核心”。这里所谓的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但我们很容易将大概念的理解囿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认为所谓的大概念,就是学科的重要概念,可以联结学科内的概念,达成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
但如前所述,今天的教育要关注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真实世界,因此,大概念的迁移价值更体现在走出学校之后。因为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系统”地学习了书本知识,那么当学生离开学校后,“系统学习”的知识就很有可能被“系统忘记”。
因此,大概念不仅要打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学习,还要打通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路径。
哈伦(Harlen,W.)等学者以适用范围的不同区分了大概念和小概念,比如“蚯蚓能很好地适应在泥土中生活”就是小概念,与此对应的大概念是适用范围更广的“生物体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进化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但“适用范围的大小”这一说法相对比较含糊,珀金斯提出的“生活价值”(lifeworthy)这一概念更明确地体现了“大”意味着与未来的真实生活相关联的内涵,“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