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那是对初次造访的东北人的当头棒喝,它就像商场一楼的打折丝巾和周氏细软,你可以假装看不见,但不能保证后座丈母娘也是个盲人。
直到顺利进入,才能直抵桃花源。
三亚是东北方言传教士的第一站,在任何的历史教科书中,我们总能了解到类似这样的历史进程:
第一步,登陆并感叹人杰地灵;第二步,建设基础物质文明;第三步,两手都得嗷嗷硬。
作为中国的自贸试验区,海南也意外成为了东北话的普及试验区,据传,三亚最早的东北话,都是从饭馆中传出来的。
第一批东北人在三亚开办了很多东北菜馆,步入其中,一顿饭的工夫能就被动完成东北话的基础科普。
这些东北电大,从功能上讲,俨然已经超过了社区教堂,只是平常你看不到一个个藏于厨间的语言教父,他们把狠菜和狠活,都整上了网。
打开大众点评,甚至你还没开始手动输入“东北”二字,首页殷实的推荐,就能让人明显有饱腹感。
东北的人口净流出,相当比例都是匀给了海南,其中三亚铁肩担重任,明显接过了延续东北文化血脉和口味的大旗。
“离开海南,你甚至再也吃不到正宗的锅包又。”
“猪肉粉条纸已经取代了文昌鸡,成为了海派轻食的双花红棍。”
从最初的饺子馆,到后来的年菜馆,再到现在遍布三亚的东北酒楼,你能看出一个勤恳韧性的东北老爹,在海南“称王”的全过程,这早已脱离商业范畴,具有人类学价值。
“把《闯关东》反着拍一遍,把老朱的山东籍贯迁入到东北籍,这就是新时代的《闯琼州》。”
“各种东北菜馆,都快把海南省政府半包围了。”
在海南的东北菜,很多都是改良菜,咸鲜味稍比北方下降,加甜加酸加辣,混合的口感丝毫不影响东北菜在人们心中的认证地位。
多年以后,这些东北菜反向北伐回流到东北,开起了“海南东北菜馆”,不是没有可能。
口味会传染,口音也是。
有人形容一听到东北话,就想起了欢乐的春晚小品,和东北菜馆中扎实的大盘盛菜,甚至低血糖时不是吃巧克力和奶糖,而是赶快打开《乡村爱情》续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