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史迪威公路,那故事可太多了太多了。这条连接中国、缅甸、印度三国边境的公路,二战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却面临着消亡,失去了运输的功能,逐渐被雨林覆盖掩埋。仅以这个故事纪念这条公路上面临消亡的记忆。
史迪威公路分为南北两条线,起点是印度的东北边境,终点是中国云南边境,中途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碍,所以要从缅甸绕路。故事就发生在中缅边境,和世界有名的“百慕大”缅北野人山有关。
缅甸境内分布着大量的热带雨林区,筑路条件非常艰苦,缅甸境内的部分,也是史迪威公路最危险、最神秘的部分。
实际上,最初史迪威公路仅有一条线,是在原滇缅公路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也就是南线。

二战时期,同盟国向中国援助物资,很多都是通过这条公路运输到国内的。1942年5月,日本的军队占领了缅甸全境,以及中国西南边境的部分区域,这条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就被切断了。
当时负责这片区域战争和运输的美国长官叫史迪威(他还是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他代表美国飞往重庆,和蒋介石商谈打通另一条印度通向中国的公路,也就是后来的北线。史迪威将军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国内的情况,急需外部物资援助,必须要有一条新的运输线。
于是中美都派出了军民前往边境修路,明面上记载的美国军队有美军工兵第45团、第330团,战斗工兵营第209营、第1883营、第1905营,航空工程营第823营、第849营。中国军队则派出了中国驻印军工兵团第10团、第12团,另外还招募了7000劳工。

1943年,这条新计划的北线公路就开始修建了,缅甸还处于战火中,这条路是一边打仗一边修建的,过程相当艰苦。而修路队遇到的最大困难,还并非来自战火,这条新开辟的路线要穿过缅甸热带雨林中最危险的区域野人山。
缅北野人山被称为地球“百慕大”之一,是一片纵深200多公里的原始丛林,内部植被密布,充满了未知的危险,比如体型庞大的巨蟒、神出鬼没的毒蛇、无孔不入的食人水蛭,甚至还有原始野人的传说。
有参加筑路的老兵曾回忆,史迪威公路北线的建设,和南线完全不同,是一条用血和汗筑成的“生命线”。这条公路的面貌,通过想象力是很难想象出来的,不深入其中,很难体会到它的特殊与神秘。

修筑一座桥的故事
1943年10月,缅北驻扎了不少日军,给筑路造成了巨大阻碍。于是史迪威将军调动了一部分兵力,保障筑路工作能够正常展开,其中还包括一个美军支队,对筑路进行技术指导。
先进的筑路设备和小队人才的到来,给筑路队带来了新的活力。美军小队中有个叫尤金兰斯的年轻人,今年才19岁,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这是第一次跟着队伍出来历练。他第一次见民工们用手筑路,上千人依次铺开,这样的场面震撼到了这个美国大兵。
美国机械发达,修路更多利用重型机械,用到的人力并不算多。而来到了中缅边境,他却发现根本没什么机械,修路全靠民工背扛肩挑,非常辛苦。即使环境恶劣、报酬低廉,但这些民工们坚持工作,一寸一寸地修路。

而尤金兰斯所在的美国小队,为这支修路队带来了重型机械,机械工作一个小时,抵得上百名民工工作一两天。民工们见到了这个大家伙都时候好奇,跑过来看。
几天相处下来,尤金兰斯发现,周边的中国人在糟糕的生存环境中极为乐观,而且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尤金兰斯细心地发现,这些中国人虽然不懂科学、科技,但有独特的智慧,在生活中创造出很多奇迹。
在采访中,尤金兰斯曾说过,中国人的耕作方法令人印象深刻,山间的缓坡上,建成了成片的梯田,那场景太震撼。很奇怪,呆在中国,所见所闻都会给人很多启发和思考。他莫名的对中国人产生了敬意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