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承德避暑山庄,享誉中外的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在动荡的历史时期,避暑山庄内30余处园中园遭到严重破坏,现仅存遗址,建筑的原貌和价值很难被公众知晓。
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部的永佑寺,就是这样一座“失去的建筑”。
近年来,承德市文物局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组建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组,对包括永佑寺在内的17处园中园进行了数字化复原。2022年8月22日,《“正色山川又见盛华”——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作为避暑山庄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永佑寺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再现昔日风采。
永佑寺经历了怎样的前世今生?建在皇家园林中的寺庙有哪些不一样之处?课题组又是怎样通过数字化进行古建筑复原的?
避暑山庄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
在承德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部,耸立着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永佑寺舍利塔,是承德市区的地标性建筑。
这座统领避暑山庄景观视线的67米的高塔,属于一座几乎已经消失的寺庙——避暑山庄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永佑寺。
永佑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朝拜先祖、祭祀礼佛的庙宇。
永佑寺建筑群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是一座形制规整的传统汉式佛教寺庙,寺院坐北朝南,鼎盛时期共有23座单体建筑。
南侧为四进寺院区,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布置南牌楼、山门、天王殿、正殿(宝轮殿)、后殿(无量寿殿)、垂花门、嘉荫阁,附属建筑东西牌楼、钟鼓楼、配殿等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北侧为塔院区,由舍利塔、圣容楼、写心精舍等建筑组成。
历史上,寺庙内建筑被毁严重,大多只剩建筑遗址。这座皇家寺庙,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前世今生?
在乾隆执政之前,避暑山庄内并没有专门用于家族祭祀的建筑群。康熙时期仅在正宫区十九间照房内,设太祖、太宗、世祖灵位,挂圣容像。
永佑寺,是避暑山庄建设皇家家族祭祀建筑的开端,完善了避暑山庄的建筑内涵。
永佑寺经历了乾隆创建时期、嘉庆道光衰退时期、民国破坏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修复时期四个阶段。
《清朝通典》卷四十六原庙篇记载,“乾隆十五年,皇上于避暑山庄,躬度平敞地,规建永佑寺以奉圣祖仁皇帝御容;是年鸠工,至十六年秋告成,明年增建后楼至十八年夏工竣。”
从这一记载可以推断,永佑寺的选址规划工作始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部分建筑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天建成。
保存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乾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奏销档,记载了永佑寺初创时期的建筑明细。
“奴才等遵旨热河园内万树园新建庙宇四柱七楼牌楼三座、旗杆二座、山门三间、钟鼓楼二座、天王殿五间、大殿五间、配殿四座、后殿五间、垂花门二座、后楼十七间、角门四座、成砌院墙凑长一百二丈六尺。”
通过对如今院墙的测算,“一百二丈六尺”,正是从山门到嘉荫阁(即奏折中“后楼十七间”)的距离。
而这,只是永佑寺的“一期工程”。此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第一次南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永佑寺的扩建,永佑寺舍利塔就是其中加建的重要建筑。
乾隆在《永佑寺舍利塔记》中写道,“越十岁甲申,窣堵乃成,岿然峙于避暑山庄。”因此,舍利塔最终落成于“甲申”这一年,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写心精舍和圣容楼建造时间没有直接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活计档记载写心精舍匾额的制作,故推测建造时间在乾隆十八年左右,此外,乾隆第一次写诗题咏写心精舍是癸酉年,也是乾隆十八年。
由此推测,“二期工程”、位于舍利塔西北侧的写心精舍和北侧的圣容楼,皆为乾隆首次南巡后所建。
到嘉庆时期,皇帝每次来避暑山庄仍要先去永佑寺圣容楼祭祖,并留下大量御制诗文和维修记录,可见永佑寺在乾嘉时期发挥着重要的祭祀作用。
道光时期,档案中多是官员汇报永佑寺内大量建筑损坏情况的记录,可见当时大量建筑皇室已无力维修。道光十一年,舍利塔塔顶损坏,为圣容楼安全,圣容移至避暑山庄继德堂。自此,永佑寺作为宗庙祭祀建筑的历史就结束了。
1913年10月,袁世凯嫡亲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执政期间从1913年到1921年,大量砍伐古树拆毁古建,这一阶段,永佑寺除舍利塔外的所有建筑都被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