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承载着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学术价值的古建筑,就这样在历史中消失了吗?
承德市文物局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组建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组,通过“数字复原+艺术再现”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永佑寺进行了数字化复原。
如今,游客只需要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移步换景,欣赏避暑山庄盛期的园林景观。
然而,这样的数字化复原背后,是大量艰辛的考证工作。
在复原设计过程中,课题组要详细考证每一座单体古建筑的平面基础、大木结构、瓦面、外檐装修的各项数据,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对内部装修、室内陈设、景观布局等进行复原和梳理研究。
对于数字化复原来说,能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历史信息的资料都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文献资料,对相关的历史状况进行的记录;另一类是历史图像资料,包括老照片和相关的历史绘画。
关于永佑寺的文献数量巨大,直接相关的历史档案记载包括《清高宗御制诗》《钦定热河志》《清宫热河档案》《活计档》《陈设档案》,以及永佑寺内四块碑的碑文《永佑寺碑文》《避暑山庄后序碑》《永佑寺舍利塔记》《避暑山庄白韵诗》及其序文等。
历史影像资料,包括了相关的历史绘画以及历史老照片。
历史绘画有清代所绘制的避暑山庄全图中的永佑寺部分,清代各个四库全书版本里的《钦定热河志》永佑寺插图,大量的避暑山庄全景图中的局部,几份热河行宫图里的局部。
其中,以国家图书馆所藏《钦定热河志图》描绘的永佑寺图最为详细清晰,对建筑的屋顶样式和立面做法都有描绘。
此外,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所藏的一份《避暑山庄分景图》中永佑寺建筑群的绘画非常珍贵,图中大量细节与历史记载有诸多的吻合,建筑的体量层数,甚至屋顶形式,大多能与其他资料吻合上。
在数字化复原的过程中,大到梁架结构,小到每一面瓦的型号,都要详细考证。
例如,在永佑寺主殿宝轮殿的瓦面复原设计中,屋顶瓦面的瓦号没有明确记载,但比宝轮殿建筑等级低的无量寿殿有明确记载,为一号瓦,由此推测,宝轮殿不可能用二号瓦,因此按一号瓦设计复原。
在复原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查找记录各项建筑构件的尺寸、数据来源过程中,还要对数据准确度进行评估,当遇到互相矛盾的文献记录时,要辨别真伪。
与文字资料、绘画资料相比,老照片的作用更为重要。很多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复原,要依赖老照片进行建模匹配。
比如,在无量寿殿大木结构复原中,两张从山上俯拍无量寿殿的老照片,两张院墙倒塌后从西侧拍摄的无量寿殿老照片,就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依据照片。
通过照片,可以看出无量寿殿屋面的大概尺寸,以及檐部仅有一层额枋,并没有大额枋和小额枋的设计。这些远景照片,通过建模匹配,就可以大致确定无量寿殿的出檐尺寸、柱高、斗栱形制、额枋尺寸等数据。
依据全部的考证数据,课题组最终绘制出永佑寺每一座单体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轴测图,进而制作出永佑寺乾隆盛期复原设计的VR全景影像和3D打印实体模型。
一座百年前消失的皇家寺庙,就这样得以在世人面前重现风采。
据了解,经过8年探索,承德市文物局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组建的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组,目前已完成了避暑山庄内清舒山馆、梨花伴月、永佑寺等17处园中园遗址的数字化复原研究工作。(张小天)
相关
清音阁:戏曲舞台高峰之作
避暑山庄内规模宏大的清音阁建筑群,在1945年冬季毁于一场大火。和永佑寺建筑群一样,作为避暑山庄内最重要的遗址区域之一,清音阁建筑群也通过数字化复原得以再现。
清音阁建筑群位于避暑山庄宫殿区,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皇帝理政、宴客、听戏之所,主要由卷阿胜境殿、勤政殿、福寿园、清音阁、前殿、门殿、德汇门组成七进的中路院落,尤以清音阁最具特色。
戏曲文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清宫戏台的发展。清音阁,作为中国建筑史上为数不多的三层戏楼,与北京故宫畅音阁戏楼、颐和园德和园戏楼、圆明园同乐园戏楼,一同被誉为清代“崇台三层”四大戏楼。
从外观看,清音阁大戏楼是一座三层卷棚歇山顶建筑,地上三层每层都设舞台,可以同时演戏。地下还有一层,合起来应为四层。戏台面北,其南有五间扮戏楼,其北是观戏楼,主殿为福寿园,观戏楼两侧环绕着二层廊庑,同样作为观戏之用。也就是说,清音阁戏楼被以上各建筑紧密围合起来。清音阁的平面为三间,面积为241.3平方米,一二层面积相同,三层略收小,近似于方形,阁高约2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