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座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Khiva)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从2013年启动项目,到2019年底项目竣工验收,历时数年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了文化遗产的真实完整,得到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这句流传下来的中亚谚语道出了希瓦古城曾经的绝美。自公元4世纪以来,它就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镇,有着曾经的花剌子模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而对于大多数国内读者来说,希瓦——这座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部、阿姆河下游绿洲的“千顶之城”,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
从沙漠中的甜水之地 到繁盛时的千顶之城
像许多中亚城市一样,希瓦是一座沙漠中的“绿洲之城”。自久远的古时开始,人们就引导阿姆河的河水穿过漫漫黄沙,修建运河,渐渐形成花剌子模绿洲。希瓦古城就位于这块绿洲的中央。
这座古城因何得名?一个传说称:大洪水之后,乘坐方舟逃生的诺亚的长子闪来到了中亚地区,他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口清甜的水井,高兴地喊道:“Khiwa(意即‘甜水’)!”随后,闪在这里定居下来,并把逐渐发展起来的村落定名为“希瓦”。
据考古证实,希瓦一带的成规模族群居住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之前。有记载的最早居民是波斯人,著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中曾提到过这里。
公元4世纪,希瓦的波斯人被突厥人取代;8世纪初,阿拉伯人带来了伊斯兰教,突厥人和其他民族都逐渐皈依。13世纪,这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征服,许多建筑被夷为平地;16世纪初,乌兹别克游牧部落的一支消灭帖木儿后裔势力,建立了希瓦汗国。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座古城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著名城市一样,承载着中亚一段辉煌历史的记忆。
希瓦古城内的华丽建筑
希瓦古城面积不大,约3平方公里,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昔日外城居住的是平民百姓,内城居住的则是王公贵族与宗教领袖。如今的希瓦,居民几乎都住在外城,内城则成为一座古老建筑密集的“露天博物馆群”,随处可见装饰着马赛克、大理石和珍稀木材的重要建筑遗迹,包括大小经学院、皇宫、清真寺、军事设施、民宅、城墙等文化遗迹53处。
对于造访希瓦的游客们来说,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座“永未完工”的卡尔塔米诺宣礼塔。这座宣礼塔高近30米,外观蓝白相间,华丽非凡。如果全部修好,应该能达到60~70米甚至更高,毫无疑问会是全城最高大显眼的建筑。
中间最大的蓝色圆柱形建筑为卡尔塔米诺宣礼塔
据说当时下令修建这座宣礼塔的汗王,想要利用这座高塔监视邻国布哈拉。在当地人的传说中,布哈拉的汗王得知后,放出口风,要聘请修建这座宣礼塔的建筑师也来布哈拉修一座更高的塔。希瓦汗王因此暗中起了完工后杀掉建筑师的心思,见势不妙的建筑师于是逃之夭夭,留下了这座华丽的半截塔。
城中最著名也最核心的一座陵墓,则属于一个叫做帕拉翁·马哈穆德的人。寥寥中文资料显示:此人生活在14世纪的希瓦,是当时人们心目中一位接近完美的超级“强人”——既是诗人和哲学家,也是力大无比的摔跤手,同时还是一位富裕的商人,并且品格高尚、气度不凡,受到众人近乎神明般的崇拜。
帕拉翁·马哈穆德的陵墓所在的高台上,有一座希瓦全城最大的青绿色穹顶,穹顶上还竖立着金光闪烁的尖塔。他的墓穴由白色大理石修建,雕花木门上镶嵌着象牙,墙壁上镌刻着精美的花卉和各种几何图案,富丽堂皇。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以这座陵墓为中心,城中又陆续修建起清真寺等诸多恢宏的宗教建筑。统治希瓦的汗王们,也争相在这位圣哲的陵墓之侧,为自己和先人修坟造墓。所有的陵墓及相关建筑都配有一座或大或小的穹顶,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得到永久的安息。希瓦的“千顶之城”美誉,也因此而来。
曾挑衅成吉思汗的花剌子模 开启了蒙古西征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