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乌合作修复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主要包含希瓦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的保护修复及其周边相关环境综合整治。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时期伊斯兰宗教建筑代表之一,这座建于18世纪40年代的建筑,200多年来只在1983年做过一些局部修缮,墙体裂缝越来越大,最大的裂口宽达30厘米,东南角墙体持续倾斜下沉,下沉深度达50厘米。
![](http://imgq8.q578.com/ef/0923/47a04daaea3e5b8c.jpg)
左图为修复前的经学院;右图为修复前的清真寺
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建造于18世纪晚期,同样破坏严重,地面、墙砖、墙体、木构件、木基层等均存在严重程度不等的问题。
每一座文物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修复项目开始前,为了能掌握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工艺,工作队收集了历史文献,全面调研了希瓦、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清真寺和经学院。希瓦古城的每一处建筑,工作队都认真研究过。
![](http://imgq8.q578.com/ef/0923/cf1d3674bc870dcc.jpg)
修复后的经学院(左)及广场(右)夜间景观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大量采购传统的砖、石和木料,并在当地招募了一批懂传统建筑工艺的工匠,结合他们所熟悉的工艺做法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做到“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历史信息。
![](http://imgq8.q578.com/ef/0923/fb804f9724d66ca8.jpg)
修复后的经学院正立面(左)及宣礼塔(右)
希瓦古城的修复项目位于居民生活区,在古建筑修复之外,中方工作人员还一并做了环境整治,按照传统方式设计了道路和广场的地面铺装,还对街道进行了适当的电缆入地、排水管线敷设等基础设施改造,连建筑和区域的照明设施选型及亮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现场调试,以期实现当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两全的目标。
![](http://imgq8.q578.com/ef/0923/b2b8504750735563.jpg)
修复前的民居建筑及周边道路环境
![](http://imgq8.q578.com/ef/0923/7368c7c8dbdb0b95.jpg)
整饬后的北门附近民居及道路环境
希瓦古城内城的正门因年久失修,原本已不能让游客通行。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修复整治后,内城正门区域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当地已经重新开放,使古城南北轴线再次畅通。
为期三年的修复工程不仅为乌方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技术人员,也为希瓦当地培养出了新的一批传承传统工艺的匠人。当地居民中的许多人也都参与了修复工作,这让他们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不少原本前往首都塔什干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希瓦,他们相信,希瓦古城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商机与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乔雪阳 图据商务部官网与国家文物局官微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http://imgq8.q578.com/ef/0923/cdeaf28563701e5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