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位于湖南韶山村的“毛主席故居”中充满着毛主席少年时经历,因此,这处地方对于全国乃至世界而言,意义深远,特别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供人瞻仰参观。
1985年,故居中的工作人员照常开门营业,但是,在当天参观的游客中,一对中年夫妇引起他们的注意。
只见妇人步履蹒跚,伸手抚摸着墙壁,眼中噙满泪花。当讲解员来到一片空地上,解释“这是毛主席做活儿时的晒谷坪”时,她终于抑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起来。
讲解员及其他游客以为这位妇人过于崇拜毛主席,才会情绪失控。然而,妇人的丈夫却袒露真实身份:“我是前云南军区任怒江分区参谋长王景清,这是我的妻子李讷。”
工作人员幡然醒悟,原来是主席的女儿回来追惜父亲。但是,他们想不到,李讷也是为了圆父亲临终前想回韶山的遗愿。
魂牵梦萦的韶山
1910年,湖南韶山村的泥泞小道上,毛主席朝着父母的方向用力挥手,逐渐消失在绵延起伏的山脉中,从此踏上革命的道路。
1927年,毛主席再度回到韶山,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农民运动。他将新思想的种子洒进每一位爱国志士的心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那时,主席在座无虚席的讲台上高呼:“30年后,革命不成功,润之决不回韶山。”
这句承诺是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但也成了毛主席离乡愁绪的由头。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与战士们流转中华大地各个地方,却唯独没有回过家乡,而毛家人也为了革命,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埋骨他乡。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再次在国家发展中投入精力,回乡一事只能耽搁。但是,他还是提前派长子毛岸英回韶山探望情况,在长长的书信与报告中,了解这处布满回忆与遗憾的故地。
1959年6月,毛主席终于得空下乡考察,确定前往韶山的机会。一路上,主席时刻注视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庄稼地,脸上也逐渐浮现出笑容。
因为他知道,漂泊的游子,终于要回家了……
轿车经过盘曲的山道,来到一处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毛主席示意停车,想要重温旧时的感觉,向毛家老宅走去。路上,他不停地环顾四周,兴奋地像个孩子一样。
主席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看到学校宗祠与父母墓地后,却虔诚地鞠躬,紧紧注视着表达思念。随后,他拜访邻里,与村干部的座谈,在人民群众中,赤露双脚,抽着纸烟,犹如普通人回家般的亲切。
夜晚时分,毛主席望着扑闪的电灯,挥笔写下《七律·到韶山》。
其中“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将主席归家满足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毛主席这一次回来只在韶山待了将近12天的时间。临别前,他依依不舍,望着毛家老宅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