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人间有“仙山”

彰仙岭上的一脚庵,一尊“龙王”安坐。
选择怎样的人生,对每个人都是难题。有一种中国人的人生,叫作“终南山”。终南山靠近西安,有高低起伏的山峦,有若隐若现的雾霭。这里,是中国人隐居的首选之地。
长沙周边,也有座“终南山”。彰仙岭,虽然在醴陵,却贴近长沙,离长沙城60公里(直线),天气好,站在山上可眺星城。
彰仙岭在诸多特征上与终南山很像:玉峰独立,面临深渊,视野的前方是湘中盆地,万丘如蚁。站在山上俯瞰,长沙、株洲的高楼细小如卵。天与山、云与峰,上下连成一体。即使在连续酷暑高温的当下,站在山顶,也是凉风殷殷,可享一日清凉。山顶植被茂密如盖,下有彰仙观,历来有道人在此修真。在唐代道教名人司马承祯所写的《天地宫府图》中,彰仙岭位居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四十八福地,很早就被道家追认为清修之所。
中国人热衷于寻找仙山,从秦始皇到李白,他们都相信,在与世隔绝的仙山有不老仙人,获得他们赐药可获长生。李白更是一生都在寻仙问药,为此涉足了很多名山大川。李白虽然没有到过彰仙岭,但是我想,瞧着这一片山脉的雄奇幽深,李白来了也会流连忘返。
文/钱烨
彰仙岭是如何修炼成“仙山”的

彰仙岭主峰下的彰仙观,要绕过一个山脊才能看见。 组图/记者钱烨
撰文/记者钱烨
初登彰仙岭是午后,太阳直烤着大地,从醴陵县城往东北角拐过了好几个岔路口,才到了彰仙岭的山脚下。向上攀爬时,我们坐的小车很吃力,发出沉闷的低吼,有几个道口差点熄火。到了山脊,视野豁然开朗,山下盆地廓然横卧足下,想起清人周锷登彰仙岭的一句诗:“目击潇湘几万峰”。
这里为何能入选道教的“仙山”
“我第一次开车上来的时候,踩油门的脚都有些抖。”开车往道观去的上坡路上,坐在副驾驶的彰仙岭村支书朱鉴平苦笑着说,他觉得新手司机是绝对不敢开上来的。
来之前,我跟醴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醴陵文联副主席(兼)徐峰了解山中的情况。他在7年前登顶,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盘山公路,车子开到林场的检查站,就要步行上去了。此前山上只有一个很老的道观,一位道姑留守观里。去道观的路还有一些石板,现在已经硬化,变成了一条羊肠小道,勉强可以通过一辆车子。
我们上了一段陡坡,前面是不到百平米的停车坪,四周就是悬崖,斗大的地方歪歪斜斜地挤着几辆小车,大部分是株洲牌照。
从停车坪的左手边有条更窄的山道,走十几步,就可以看到新砌的石台阶。原来停车坪所在的地方是山的背后。绕过山脊的遮挡,道观就映入眼帘。道观呈V字型的建筑镶嵌在顶峰之下,楼阁的布局与山体的走势相合。几棵古树从坡下拔地而起,为道观带来荫凉。视觉的遮挡与重现,让人确有冰解的破,机锋一转之感。
我们在中国山水画中看到过很多类似的场景,最著名的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座峻拔伟岸的山形如巨障,大自然那不可捉摸的实体裸露眼前,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很多山水楼台被故意遮挡,人物穿梭其中渺小如微尘。在这伟岸神秘的山水画卷里,人与山融为一体,贯彻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面前的彰仙岭,对于一个初攀登者来说,也是《溪山行旅图》一般的体验。这里还是道家第四十八福地,在道家眼中,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道士在此修炼,则可得道成仙。
在很早的壁画艺术中,仙山是一座三峰并峙的危峰,
很像汉字“山”。它们时常被云雾遮掩,时隐时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神话中的昆仑山和东海里的三座仙山,都是这种形象。后来,继承了中国仙山崇拜的道教开始在现实世界中标注“仙山洞府”,“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地方都是他们眼中的“仙山”。
能入选道教的“仙山”,都要满足一些特征,如临危孤立、远眺出尘,而彰仙岭都符合。作为湘东山脉向湘中地区延伸的尾端,彰仙岭山势陡立,玉峰一座,安然端坐在丘陵平原的东南缘,就像鹤立鸡群一样,气定神闲地俯瞰着面前的烟火人间。
一座十分低调的山
虽然是道家第四十八福地,彰仙岭却很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