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是湖南最“仙”的县城
步道急转而下,路过龙王井,有一处山泉,泉水之上有一脚庵。听在林场生活几十年的老人耿隆芝谈起,彰仙观下面还有很多脚庵,沿着登山的古道零散分布,现在都坍掉了。龙王井是后人修建的,庵内有一尊龙王安坐,庵外石板上有石碑,上面写着耿氏夫妇为保佑儿子考上大学而建。
醴陵古代神仙信仰氛围非常浓厚,大街小巷常可见到庵或庙。欧阳修在为醴陵登真观写的《御书阁记》中说“醴陵老佛之居凡八十”,可见道教、佛教在醴陵都很盛。这个登真观就是为了纪念汉代有名的神仙王乔而修建的,传说他在未成仙之前曾乘双鹤到醴陵,在城东三十里的三狮洞炼丹。醴陵还有王仙镇,名称的由来就与王乔有关。
醴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醴陵文联副主席(兼)徐峰对本地民风民俗十分熟稔。他说醴陵传统上有东南西北四乡,几乎涵盖了整个县域。四个乡域,都有自己的神仙信仰,南乡明月山有杉仙庙,西乡有姞姑仙山。这些淳朴的民间信仰背后的逻辑,一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曾为社会作贡献的先贤,二是供养如王仙、杉仙、姞姑仙以及彰仙岭的臧仙,希望他们能保一方平安。这也是彰仙观这些偏远山区的道观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醴陵,像彰仙岭这样的“仙山”,还有不少,城内还有丁仙山,是新醴陵八景之一;同样是新醴陵八景之一的沩山,是道家的第十三小洞天,可以说醴陵是湖南最“仙”的县城了。
心心念念彰仙观下的老皂荚树
在龙王井耽搁片刻后,我继续向下走。当海拔降到450米时,明显感受到气候燥热起来,直射头顶的太阳火辣辣的,不像山顶那么温柔。海拔仅仅降落了200多米,植物群落也大为改观,常绿阔叶林已经被经济树种杉树取代了。
人工造林的景观十分规整,整齐划一的杉树林下,有一个木质凉亭,虽然放了桌椅,可一丝凉意都没了。我找到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踮脚看下面的路。路蜿蜒而出,下接山下的公路,大约还有一半要走,于是决定折返。
下山路上,去看了那棵一直惦记着的彰仙观下的皂荚树。这棵皂荚躯干遒劲有力,扎根在观下的峭壁上,树冠冲天,给观内大殿带来荫凉。听说老观在修建前,这棵树就有了。凑近一看,树上挂有林业部门挂的牌子,树龄516年,挂牌时间是2018年。细看它嫩绿的树叶,让我想起南岳广济寺门前的绒毛皂荚,世界上仅有6棵野生绒毛皂荚,都在那里。我不知道这些绒毛皂荚是不是当时的僧人在建寺时亲手植下的,就像彰仙观大殿前的这棵皂荚树一样。但我确信的是,它们曾给很多人送去荫凉,就像禅宗中那些个法门龙象亲自递来的一句句偈语。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