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徐峰登顶彰仙岭的时候,还见到过守山的老道姑,孑然一身,与一座破败的道观厮守终日。徐峰从她口中得知了一些关于道观的历史。据她说彰仙岭的道教活动可以追溯到汉初的张良。传说他告老还乡之后,到了武当山拜师,后来在彰仙岭开辟道场,以前的道观里还供奉着张良的像。不过,研究表明,道教有组织的活动在东汉末年才出现,而徐峰认为是后人曲解了司马承祯所写的《天地宫府图》中彰仙岭“属臧先生治之”的意思,以“臧”为“张”,才搬来具有道家思想背景的张良做祖师。
不过彰仙岭上道人活动的时间确实久远。《醴陵县志》记载这里从唐代就有道教活动。我在民国版《醴陵县志》中找到一位曾在彰仙岭修仙的道士,此人叫李德修,醴陵北乡人,他在彰仙岭一处石室内修行,夜静后常闻有人共语,别人问他,说是吕洞宾到此点化,没过多日他就登真了。
彰仙岭在历史上进入更多人的视线,可能是咸丰十年以后。因为山下的信仰之争,彰仙岭发生了一桩讼案,经本县知县裁决,才息事宁人,也让彰仙岭的名声大作。
除此之外,彰仙岭还流传着张果老仙游至此的传说,并留下一处坐痕,后人称“张果漕”,附近还有张果老湾等等。
道家的修真,是以孤独为前提的,要想追求“道”的显现,必然要忍受寰宇寂寥的滋味。彰仙岭一直以来都是孤山自处。生活在山顶的道人领会着这天地间的钟灵神秀,却并不在乎一座山的功与名。
攀登彰仙岭的意义
彰仙岭距长沙、株洲、湘潭都不远,跟著名的道家清修地终南山很像,距离大城市很近,天气好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当天我走进道观,见到新建成的大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管大部分承重单位都已经改为钢筋水泥,但是仿古的斗拱仍被安装在显眼的位置,以显示大殿的古风。门窗的雕刻很精美,正殿上悬挂一个牌匾:太一殿。
太一殿的左侧就是原来的彰仙观,经过修缮后已经崭新如初,老观看起来没有雕梁画栋,很像普通的民居,但也不失道家的风采。以前的老道姑不见了,倒是有位憨态可掬的小道姑坐在门后打盹,见我弄出声响,急忙睁眼递来几句询问的话,我随即烦请要见主持,面善的小道姑领着去了后院。
先见了紫然道长,一位女性,又被引见给刚刚食过午餐的主持,姓周,山上清修的人都唤周道长。一袭白衣,长发结须,头上挽一小髻,脚踏一双道家的十方鞋,面容平峻,给人以亲近感。
坐下来长谈了一会道教的历史,得知道长是承袭全真道,自筹资金修复了彰仙观。近来天气炎热,上山解暑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申请住在观里,跟着做早晚课,吃斋饭,调养生息。道家的养生理念很贴合现代人流行的轻食、慢生活等概念。我们一行边走边聊,经过一位女居士时,周道长开口道:“今天面容瞧起来好多了!”居士谦让答“托道长福,是觉得长精神了”。
转到大殿外,周道长才说刚才遇到的居士是来山上辟谷的,山上的清凉与清规可以帮助她减少杂念,抚平心绪。道长说山上气温至少比山下低5度,虽然海拔只有707米,但彰仙岭面前没有其他山体遮挡,山风遒劲,可解热暑。我也从大殿外向山下瞧,天地一片湛蓝,云的阴影横卧在丘陵盆地上,慢悠悠地向前移动,道家的虚怀若谷大概就是这种感受。阳光虽也直射山顶,但站在殿外竟然不觉得烤人,殿内更是不用吹空调,也坐得一下午。
道教保存了中国人久远的“酒神精神”,那种保存在屈原《离骚》与《楚辞》中如痴如醉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中国文化的一源。时至今日,当我们登上伟岸的彰仙岭,依然能够体会到中国人的那种浪漫主义传统。而这,就是我登彰仙岭的意义所在了。
彰仙岭:一个物种避难“小天堂”

山上的石龙子特别多。组图/记者钱烨

长蕊杜鹃。
彰仙岭的“仙”,不仅仅因为重重“修炼”,还因为它是一个昂扬又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有机体”。彰仙岭不仅拥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而且在漫长的地壳运动和生物演替过程中,为动植物提供了避难所,是湘东物种避难的“小天堂”。
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顶峰保存着一片原始次生林
彰仙岭所在的山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是一片林场。即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近20年,这里也是一片封闭管理的山区。由于多年的封山育林,彰仙岭附近海拔450米以下的山脉大部分长着人工种植的杉树。站在山脊处俯瞰,那些呈宝塔状郁郁葱葱的树林就是杉树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