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歌声中所唱的“天路”,就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高原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跨越多年冻土区550公里。青藏铁路建设、养护期间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难题,堪称世界铁路建设史的奇迹。它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自1958年破土动工,至2006年全线贯通,正式开通运营,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令国人引以为傲的高原“天路”,也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客运段动车车队技术员刘爽青春梦想起飞之处。
不折不扣“铁三代”
刘爽祖籍江苏徐州,1989年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是个不折不扣的“铁三代”。她的爷爷、父母、伯伯等亲属都参与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爷爷当年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举家搬迁到西北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我父亲受爷爷的影响,也选择了在铁路工作。整个家庭环境都是在铁路的氛围中。”1981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完工后,青海格尔木需要大量的铁路工作人员,刘爽父母主动申请前往工作。“所以小时候我对他们印象不深,每年只有过年能见上一面。”刘爽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西宁,直到10岁后,她转去格尔木读中学,一家人才真正团聚。
高考后,刘爽考入武汉生物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三时,学校推荐她在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分院实习。刘爽担任实验室助理近半年,导师建议她毕业后报考研究所的研究生。正当此时,父母告诉刘爽,青藏铁路公司十几年没有招工,即将展开第一批招聘,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刘爽报了名。“面临毕业,我也在考虑导师给的建议,要不要留在武汉发展。但内心确实有铁路情结,所以最终我决定回来。印象中刚好是五一假期,我回家参加了考试。”
刘爽至今记得考试中的一道题是阐释“青藏铁路精神”。她立即想起家中摆放的一个奖状,上面写着“发扬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于是,该题得以顺利作答。“相对同龄人来说,我对铁路行业比较了解。最早父母聊工作我听不懂,后来专业术语都能理解。”
刘爽最终以综合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开启了在青藏铁路上的人生新旅程。父母欣慰地对她说,“看来你的命运注定就在这里(青藏铁路)”。
刘爽等120名新员工,刚开始入职培训,便遇到首道难关——学习藏语。面对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最初她并不自信。入职培训聘请了藏语学院专业教师,从日常服务中会用到的藏语开始学起,每名学生轮流一对一找老师背诵。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背诵的难度也相应提升,包括沿途景点如青海湖、布达拉宫、车上设施设备等的介绍。“我们没有基础,就用拼音标注藏语的发音,完全依靠生背。藏语真的好难,甚至做梦都在背藏语。”笑着回想往昔,刘爽觉得那是段艰苦却有意思的时光。
入职培训结束后,刘爽成为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客运段一名列车员。她被分到“全国先进基层党支部”的拉萨车队,开始实习工作。第一次给列车长打电话时,刘爽说自己挺慌张。听她做完自我介绍后,列车长将她分配到8号车厢,并通知第二天晚上前往车库做前期准备工作,“列车长说上卧具和卸车,那时我也不是很懂。”
直到第二天刘爽才弄明白,铁路客运由于调度原因,卧铺车厢会减少一些,“就是甩掉一节车厢,我那天第一次接班,便碰到了这个情况。”车库的梯子高度近1.5米,没有站台借力,刘爽愣在现场。她看着老师傅们手脚并用、身手敏捷,“他们把裤脚一挽就蹭蹭上去了,我爬半天都上不去,后来被上面的人硬拽上去。”刘爽和其他同事协作,将卸掉的这节车厢的卧具、窗帘、地毯、垃圾桶、水壶等服务备品全部搬下车,“别人指挥我干嘛我就干嘛,彼此也不认识”,懵懂中度过了“繁忙又混乱的一晚”。
待到第二天正式走车,刘爽发现自己所在的8号车厢是办公席,主要接待旅客办理补票等业务,相当于最核心的部门。事后她曾经向列车长询问,同一批6个入职的新人,为何将自己分到办公席。车长的回答让她深感佩服,“因为通过你的自我介绍我能听出来,你是个说话做事干脆、思维比较清晰的人,我认为把你放在办公席比较合适”。刘爽对列车长的识人、用人能力有了初步体会。而在办公席工作,近距离接触“偷师”,为她日后成长为列车长“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