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间,刘爽多次获得“技术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巾帼标兵”等众多荣誉称号,也多次带领班组获得公司、段先锋班组、巾帼集体等集体荣誉称号。
“工作应该更有意义,帮助到更多人”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不仅是连接西藏和其他省份的重要纽带,也承载着无数旅客对青藏高原的向往。2013年夏天,刘爽在软卧车厢值乘时,遇见一名来自湖南想去西藏圆梦的中学地理老师。见他独自一人全程在过道的座椅上拍照、记录,没有休息,刘爽关切地询问他身体情况。老师回应身体状况尚可,二人因此攀谈了几句。
不久,老师突感身体不适,问刘爽何时供氧。遗憾的是,列车到达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后才开始供氧。刘爽立即以广播形式寻找医护人员,经诊断表明老师的心肺功能不佳。随着行进途中海拔不断攀升,他出现冒虚汗、手颤抖等症状,明显属于高原反应。列车后续还要经过海拔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口,这位老师的身体状况已不能支撑接下来的旅程。刘爽建议他在格尔木下车稍作休整,或去医院治疗,待症状有所缓解再出发。最初,老师并不情愿轻易放弃,刘爽一直耐心劝导他切勿操之过急。
最终,这位老师思之再三,决定暂时中止行程。临下车前,他眼含热泪,颤抖地翻开一个笔记本向刘爽展示。每一页都有精心制作的便签、密密麻麻标记的手绘地图,甚至是细致详尽标注的的街道名称,“这份攻略里,饱含他多年来为准备这次旅行付出的心血”。刘爽回忆道。通过他泣不成声的描述,刘爽得知,这位老师原本要和妻子一起来西藏,不料妻子因病去世,他是带着他们二人的梦踏上旅程。刘爽眼睛湿润了,她明白老师的不舍与难过。“我把他送出站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也在流泪。”她默默记下了老师的联系方式,把一张张沿途风景的照片、一段段欢乐的视频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分享给他,帮助他完成夙愿。
正是从那一刻起,刘爽对自身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工作应该更有意义,帮助到更多的人”。她更加理解旅客对青藏高原的向往,把每一趟乘务当做一场圆梦之旅,不让他们留下遗憾。针对高海拔旅行特点,刘爽强化自身急救技能,不仅主动参加各种红十字培训,熟练掌握列车红十字药箱内药品使用规范和器械的操作,还自费学习医学网课,用总结出的各种医护知识,丰富自己的“救护小手册”。针对乘坐动车时容易出现耳鸣、胀气等情况,她特意编排了耳鸣操,开车后会主动向旅客讲解及演示,缓解旅客过隧道时的耳部不适感;她主动向同事请教藏语、英语,帮助解决乘务实际困难;她自发查阅、整理沿途景点、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自费打印、制作“景点口袋书”送给旅客……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让她在“圆梦”之旅中更好的维护了“天路使者”的美誉,也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中国铁路的形象。
2017年的一天,随着列车终点广播音乐的响起,刘爽即将结束西宁—西安的值乘工作。在旅客全部下车后,她照例对列车内进行全面检查。当巡视5号车厢时,她发现地板上倒放着一个锈迹斑斑、磨损变形的保温杯。“我平时有个习惯,捡到的小物件都先保管起来,还被其他同事戏称‘常年捡破烂’。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列车负责保管的遗失物品品类为书包、行李箱等明显为遗失的物品,大多数遗留的小物件是旅客不要的。”起初,刘爽认为如此破旧的杯子应该是被遗弃的,但她转念一想,还是把杯子收好带回热备室。
两天后,刘爽接到客服中心的电话,称有旅客在车上遗失了一个保温杯。刘爽旋即与该名旅客取得联系,他在电话中激动地表达谢意,立刻购买前往西宁的火车票。刘爽亲手将保温杯交还至旅客手中,拿到杯子的瞬间,旅客热泪盈眶。原来,这个杯子是他母亲的遗物,伴随他走南闯北已十余载。由于并不确定遗失在哪里,几经寻找未果,本已不报任何希望,因为“这个杯子实在太破旧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不要的,能找回来真是太幸运了”。尽管这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令刘爽笃定自己多年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这就足够了,是这身制服赋予我的责任。”
首发列车“专业户”
2014年12月26日,伴随着和谐号动车一声长鸣划破天际,兰新高铁正式开通。刘爽担当开往乌鲁木齐的首发任务,成为一抹独特、亮丽的风景。为了出色地完成首发值乘任务,刘爽投入巨大的精力,自学了维吾尔语的简单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