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顶部,是厚达1000余米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5.4——4.4亿年前,这一时期,正是地质历史上的生命大爆发时期,林虑山地区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那是一种现已消失了的古海洋类型,温暖的海水浅而动荡,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因此,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三叶虫、角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由于碳酸盐的易风化性,地表植被相对发育,原始粗犷的田园风光,构成了峡谷上层景观。

太行大峡谷
峡谷两侧次一级的峡谷密布,两岸奇峰耸立,夫妻峰、仙桃峰、玉屏峰、骆驼峰、蘑菇峰、天狗吞日,伟岸壮观。
1、瀑潭叠翠--桃花谷
桃花谷为太行大峡谷内最具代表性的支流峡谷,受本区发育的二组呈“X”形交汇的垂直节理的控制,桃花谷呈“之”形延伸,峡谷沿一组节理发育的部位便形成了“一线天”,两组节理交汇的部位,形成相对较宽的“天井”。沿谷流下的溪水跌落成瀑,瀑落成潭,构成山灵水秀的神韵。造型优美的九连瀑,素有小黄果树之称;镶嵌在“一线天”狭缝中的“飞来石”,在两股激流中宛若龙口含珠;二龙戏珠、黄龙瀑、丫字瀑,一瀑一景,瀑瀑精彩,水在这里组合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黄龙瀑与黄龙潭:位于桃花谷景区入口处附近,有桃花谷第一景之称。上下双瀑双潭相连,也称“子母潭” 。上潭称“子潭” ,瀑布从崖头像孩子们的滑梯一样滑下,跌进深谷。此潭十分别致奇特,周围高山雄峙,像一个气势宏伟浩大的圆缸,在圆缸边缘有一豁口,潭水溢出,从窄狭的小山沟飞腾而下,形成第二瀑布,瀑布下成为第二潭,又称“母潭”,水面较开阔、平缓。如果说“子潭”充满顽皮、嬉戏之灵气,那么“母潭”却是稳重、平静的风韵。

黄龙瀑与黄龙潭 黄龙瀑与黄龙潭

二龙戏珠
丫字瀑:位于桃花谷景区,因一圆石相阻,流水呈“丫”字形而得名,又称“龙噙宝珠”,象是一条巨龙,龙头向上,嘴噙宝珠戏耍。谷中另有一个圆石,据说是戏龙备用宝珠。

龙噙宝珠
九连瀑:位于桃花谷景区,由层层叠叠的九级瀑布组成;有缓慢清流的,有湍急而下的,其形神近似于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因而被人们称为“小黄果树瀑布” ,是众多瀑布中的精品。

九连瀑
2、山上有山的--“太行天路”
这是一条设置在太行大峡谷主题景观紫红色石英砂岩顶部的一条旅游线路,当你站在大峡谷底部仰视,这就是一条建设在天上的路,其实当你登临这道紫红色的砂岩大绝壁之巅,你会大吃一惊,因为,这幢紫红色的大绝壁之上还有几百米高的灰色大绝壁直插云端。只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大绝壁之间有一个几百米宽的斜坡或者平台。
这种“山上有山”的奇景,定会让你不虚此行。形成这种景观的科学解释是“这里是距今大约14亿年前后地球中元古代时期形成的紫红色石英砂岩与5亿年前后古生代紫红色泥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二者之间有着近10亿年的时间断层。10亿年间地球上发生过什么事,也许就记忆在这个不整合面上。时代的不同,形成环境的不同,造成岩性的巨大差异。因上下岩性硬度的差异及耐风化程度的不同,形成了这个天然的平台,不仅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个空间,而且是一处难得的观景平台。太行天路沿平台而设,居高瞰下,太行大峡谷之雄、之美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