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李静/制图
王猛将采到的干巴菌卖给收购商。受访者供图
高铁快运工作人员正在搬运野生菌。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供图
秋雨过后,有经验的菌农天刚微亮就起床,背上背篼进山,寻找云南人舌尖上的美味——野生菌。
鸡枞、青头菌、见手青、鸡油菌、干巴菌……拨开一层层草和松叶,一朵朵新鲜的野生菌探出脑袋。
每年7—10月,是云南野生菌生长的旺季。对于长年以捡菌为生的菌农来说,哪个山头有菌,他们都了然于胸,捡菌如同逛自家的菜园子一样。菌农们划山为园,每天早出午归,“采集”云南人专属的财富密码。
从山林到餐桌,小小野生菌经历了采、收、卖、运、送等环节,串起了一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大产业,在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户致富增收的“法宝”的同时,还带动了物流、餐饮等产业发展,向“千亿蓝海”挺进。
采 每年增收几万元至十几万元
中秋过后,各地的野生菌上市量逐渐减少。9月28日,天刚微亮,昆明市晋宁区六街镇村民王猛就背上小背篓,拿着工具匆匆上山,开启一天的“寻宝”之旅。这样的日子从6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几乎每天都不落。
一进山,王猛就拨开草和松叶,仔细寻找野生菌的踪迹。9:00左右,王猛捡到了第一朵野生菌——干巴菌。他捡起地上的松叶垫在背篼里,小心翼翼地把干巴菌放在上面,接着在松林里寻找。青头菌、鸡油菌、谷熟菌……10:00左右,王猛收获满满,下山寻找收购商。
王猛从小捡菌,对菌山十分熟悉,如今每年靠捡野生菌可以增收1万余元。“小时候一公斤野生菌只卖10多元,现在卖几十元甚至上千元,价格翻了几十倍。”王猛说,自2020年起,他和妻子在镇里承包了一座2000余亩的菌山,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刨去成本,能挣几万元,比种地划算多了,时间也自由。”
像王猛这样的菌农,在云南并不少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按季节进山的散户,也有常年包山的“专户”,以捡菌为生,年均增收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
“每年野生菌上市后,我们就以捡菌、卖菌为主,其他时间种荷兰豆、四季豆等农作物,可以增加一份收入。现在,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富民县罗免镇罗富村村民苏阿姨说。
收 全省“收菌人”达数万人
9月28日10:30,收购商黄琼芬刚到六街镇,就遇到了捡菌下山的老客户王猛。两人寒暄了几句后,黄琼芬接过王猛背篼里的菌子,倒在收购框里,上秤、称重、付款、装车……一套流程下来,第一批野生菌的收购就完成了。按当天的收购价,王猛收入200多元。
黄琼芬是地地道道的六街镇人,从事野生菌收购30余年。她平均每天收购野生菌100公斤左右,每年可以增收10万余元。“每年7—10月,是野生菌收购的旺季,我们每天收购2次,分别是9:30至11:00,13:00至15:00。每天收购的野生菌,会于当天打包好运到昆明的野生菌市场销售。”黄琼芬一边说,一边将刚收购的干巴菌的照片发给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商户,由他们向外销售。双方谈好价格后,黄琼芬立即载着新鲜的野生菌出发,准备连夜送到昆明商户的手中。
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常见的可食用野生菌品种达258个,分布在全省129个县(市、区),其中滇南地区盛产大红菌、奶浆菌等;滇西北地区盛产松茸、羊肚菌等;滇中地区盛产松露、干巴菌、牛肝菌等。
每年到了野生菌上市的季节,像黄琼芬这样的收购商,就会奔波于全省各地收购野生菌。目前,在云南,仅野生菌收购这个行业,从业者就达数万人,收菌也成了菌商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卖 线上线下畅销海内外
9月29日1:00,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正值野生菌批发高峰期,市场内人来人往,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排起了长队,等候运送当天第一批野生菌去各大市场销售。此时,黄琼芬收购的干巴菌也送到了市场,经商户李女士当面验收后,转运到库房。随后,由工人进行二次分拣、装箱、打包后,存放在仓库中,准备一大早寄给北京的客户。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于2005年成立,占地82亩,经过近17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多、品质最佳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拥有商户1171户,每年上市野生食用菌品种258个,实现四季供货、全天24小时交易。市场及周边入驻企业、商户围绕野生食用菌交易,已初步形成集仓储、物流、加工、食宿等于一体的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