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走进历史,去回望一下这两尊佛像千回百转的命运历程,以及大昭寺的前世今生:
---公元4世纪,古印度法王达摩波罗为了答谢中国秦王苻坚,赠送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册封江夏王李道宗16岁女儿为**公主,赐婚于吐蕃国王**干布。临行前,唐太宗决定将供奉在洛阳白马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赐予**公主携带进藏,作为修习佛法的本尊,并由都城长安护送抵拉萨,供奉在后来几乎与大昭寺同时建造的小昭寺内。
---公元7世纪中期,为了与鼎盛时期的吐蕃王朝联盟,尼泊尔尺尊公主携明久多吉佛像从加德满都入藏,嫁与当时的藏王**干布。这尊明久多吉佛像就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为了供奉它,**干布于公元647年修建了“大昭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了今天这样庞大的建筑群。“昭”藏语中意为佛,“大昭寺”就是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它融合了吐蕃、唐、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风格,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模式,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典范。大昭寺也就作为世界名寺于1994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供奉在小昭寺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网络照片】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后,将供奉在小昭寺的佛祖12岁等身像迎请到大昭寺,而将供奉在大昭寺的佛祖8岁等身像移到了小昭寺,从此两尊佛像便易寺而居,直到今天。
---“文革”期间,供奉在大昭寺内的佛祖12岁等身像,因被喇嘛们巧妙地藏于寺内一佛堂内而免遭劫难。而供奉在小昭寺内的佛祖8岁等身像却没有那么幸运,被前来破“四旧”的锯为两截,惨遭大难。
不过,总体看来,释迦牟尼两尊等身像一路风尘仆仆,虽多有坎坷,也遇过不测,但最终还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至今仍神态安详地端坐在各自的庙宇内,接受信众们的朝拜,成为雪域高原的精神象征和灵魂所在。这是普度众生的佛祖自身应有的福报,也是西藏这块充满信仰的地方神奇所在。

【供奉在大昭寺主殿两侧配殿内的**干布和**公主塑像,每天也接受信教藏民们的叩拜】
同时,藏民信众们也没有忘记**干布、**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在西藏弘传佛教方面的功德,已把他们视作神灵供奉在大昭寺主殿两侧的配殿内,与佛祖一样,每天都接受信众们极为虔诚地叩拜,不断有人往长明灯里添酥油,在他们的脚下献哈达,以及用金粉重刷他们塑像的面部和金身。总之,把献给佛的虔诚也献给了他们。这也许就是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在**干布、**公主和尺尊公主身上显灵了吧!
来到大昭寺,在充分感受信仰的力量的同时,不能不对大昭寺广场上竖立的两座石碑有所了解,因为它是一段重要历史的见证者。

在两座石碑中,南边一块高3.45米,宽0.82米,厚0.35米,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使节先后在在唐长安城与吐蕃罗些(今拉萨)盟誓,达成和好。公元823年,当时的藏王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汉藏人民世代友好的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