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桂林米粉的味觉记忆点不够明显,会是很厚重很复合的东西,但是跟螺蛳粉相比,不那么刺激,让人不是一下就记得住。”石头引用了陈晓卿对桂林米粉的评价——桂林米粉像交响曲,“欣赏交响曲要沉下心去听。”
“单一味道——臭味或辣味很容易抓住人的味觉点。”石头还说到了北京流行的新疆炒米粉。“单一味觉就像萨克斯管,一下就抓住了你的耳朵,调动起你的感官。”
这或许和人们在大城市里受到的压力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人在工作有压力的时候,要找一个出口,有人要喝咖啡,有人要抽烟,有人要蹦迪,有人要吃重口味的东西……反过来,人吃了重盐重辣的东西之后,又容易更加焦虑,这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在石头看来,加入过多的调味品,刚吃时刺激,对人的情绪有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举了金庸武侠小说的例子——段誉吸收了别人的内力,用《易经筋》可以化成自己的东西,鸠摩智用《小无相功》,虽然也可以打出那个招式,但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石头展示卤牛肉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
石头有着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他毕业于西南大学历史系,却在桂林理工大学教计算机平面设计。他在桂林时就开始做私房菜。他对美食有执念。“我从小在餐厅长大。”石头的妈妈快八十了,大家叫她秦师傅,年轻时曾到桂林老牌餐馆同来馆做学徒,她做了几十年的单位食堂厨师,经常主勺几十桌的宴席。
妈妈来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吃儿子做的桂林米粉,回到桂林之后,觉得许多桂林米粉不好吃了。
石头强调食材,注重还原食物的原味,他觉得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做卤水,桂林米粉店都说自己有诀窍,但各人各味,“谁家更正宗?无非就是前味、后味和回味的问题。”中医讲“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香料搭配也是如此。“你第一口吃下去的是君味,八角桂皮香叶,这是更多体现的味道。草果和丁香是佐料,臣料是花椒,让后味和回味更突出。”
石头认为桂林米粉不应过分强调卤水秘制不秘制,他觉得没有多大意义。“我觉得还不如去强调,你发扬了一个文化传统,吃一碗米粉的时候,不应该只是食物,而应该是代表一种文化,一种维系情感的方式。”
“母亲那一代人的味蕾被打开过,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东西,即便在桂林,对于米粉好味道的感知,也出现了断层。”这是石头在桂林感到困惑的一部分原因。他做私房菜,发现原材料越发难以琢磨。他看到北京有做有机农场的实践,便来到北京,一住就快十年。

石头在制作桂林米粉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
食物中与人有关的情感,是石头看重之处。比如他会做农夫煎蛋。他会说起外公。抗战时,日本军队打到桂林的时候,他的外公在独秀峰上摇警报。他会想念外公,以往假期回家,老人从鸡窝里摸出鸡蛋,在院子里摘下自己种的辣椒和西红柿,简单一炒,便是美味。
石头说到的独秀峰,在桂林王城,那里有历史的层层叠加。明代,此处是靖江王府,徐霞客求入城登独秀峰而不得。民国时,曾是孙中山的北伐大本营。现在,这里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
广西的米粉和美食,如同广西的诸多传统,有融入大世界的期待,像是世上的不甘之人,希望能够获得改变。
在桂林王城,各个城门上的石刻,都与科举史上的桂林状元和榜眼有关。清光绪十五年,桂林人张建勋入北京城参加殿试,他在策论里写道:“臣闻食者,民之天也。而用以经之,武以卫之,蚕绩以辅之,凡以体元元,光鸿化也。”张建勋的殿试策论想表达的是,人人都要为吃饭而活着,但是有谁认真地思考过吃饭之中深含的道理呢?张建勋写的就是对“食”的思考。他的策论打动了光绪帝,他凭借着这篇被后世称为“民以食为天”的策论,成为了当年的状元。
北京已经入冬,为“食”而奔波的人穿梭于城市的各个空间,不止不休。此时,距离这篇“民以食为天”的策论产生,过去了132年。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卫毅 图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