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湾:海边的米粉店
在北海涠洲岛盛塘村,目光越过成排的长椅,望出门外,可以看到对面店铺上“蛳粉”两个字,“螺”字被榕树的茂密枝叶所遮蔽。榕树已有几十年光景。在此位置,不只种过一株榕树,海风的狂暴程度决定了树龄。
黄姐坐在螺蛳粉店收银台前,有些百无聊赖,大风黄色预警已经让北海与涠洲岛之间的客船停运,游客寥寥。黄姐是盛塘村人,说客家话。他们的先祖是广东福建交界之处的客家人,清朝同治年间开放海禁后,他们随法国传教士上岛垦荒,延续至今。
11月1日,黄姐和回岛的亲人一起去扫墓,他们去往涠洲岛的东岸,修葺坟墓和献上鲜花。“有专门的船去接他们回来扫墓,因为人太多。”黄姐说。

涠洲岛的渔港
黄姐在今年回到岛上,岛上店员工资普遍在四五千块一个月,北海同样的工作,工资两三千块,少了整整一半,因为岛上“什么都贵”。黄姐所在螺蛳粉店所用食材,大概除了熬汤用的海螺和作为配菜的皮皮虾,都是海运而来。黄姐几乎不吃螺蛳粉,她早餐喝粥,口味近粤菜的清淡。但螺蛳粉的酸辣之力在这些年席卷了南北。此时,一位北海本地人进店,用白话说,“来碗螺蛳粉,要超辣的。”
小林米粉店位于涠洲岛南湾街,也许是广西最南边的米粉店。南面的窗户可以看到大海。入夜,渔船闪烁着红绿色灯光,在海湾里停靠,等待大风过去。这几天退潮早,许多人沿着露出的海路,去猪仔岭赶海。鳄鱼山将海湾半抱。东南边有斜阳岛,但岛上没有饮食店,秋季至春季,会有布氏鲸出没海面,喷出漂亮的水花。

涠洲岛小林米粉店老板林斌杨(右)和他的哥哥林军杨 (左)
米粉店的“小林”,更多的是指弟弟林斌杨。哥哥林军杨来涠洲岛当兵,退伍后留在了岛上。弟弟林斌杨从老家柳州鹿寨来到岛上,开了米粉店,弟弟是主勺大厨。店里餐牌上,排最前面的是柳州螺蛳粉,然后是桂林米粉、老友粉、猪脚粉……在开张的2013年,螺蛳粉还没有为岛上居民和游客所熟知。客人会说粉好臭,但捏着鼻子也想吃。有客人说不要酸笋。小林说,好。但还是放了。问客人,还臭没?客人说,不臭了。“你看,这就是心理作用。”
在涠洲岛,小林用矿泉水泡酸笋。他会想起在鹿寨乡下,用山泉水泡的酸笋。在老家,差不多家家都泡酸笋,他们把酸笋叫“笋果”。小林柳州口音的普通话里,有方言才能表达的精确。比如他说到炸锅烧、炸扣肉、炸猪脚,用了“猫”(音)这词,就是“凸起”的意思。都是炸,但这三样食材“猫”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软硬度也不一致,这需要厨师去把握。小林米粉店像是微型的海边米粉博物馆。这里几乎囊括了大部分广西米粉的种类。这意味着每天早上,小林需要做更多的准备。早上,他的父亲和哥哥在帮忙用油锅炸叉烧和锅烧。妻子和嫂子在配各种粉的菜。一家人都在忙碌中开始一天。
清早,一位上学的小孩头一个来吃粉,他点了叉烧螺蛳粉。店里有多种搭配。岛上有许多外来人口和游客,需要众多口味。
北海人七哥在岛上搞科研,他几乎每天都来吃粉,“简单方便”。他最爱螺蛳粉和老友粉,还有猪脚粉。广西沿海一带,更具本地特色的米粉是猪脚粉。七哥说,猪脚能补充一天的营养,尤其是脚力。靠海之人,脚力很重要,脚力好,才能避免风湿,才能在风起浪涌的海滩和甲板上站稳。
11月8日,涠洲岛三年一度的妈祖节到来的时候,岛外来客更为稀少,更多的是当地村民参与和观看。妈祖节最后一天晚上,天后宫前,众人赤脚在炭火上行走,驱邪求福,令人叹为观止。我问旁边同观此景之人,如何做到?旁人说,海上人常年赤脚在甲板上行走,脚底板生了厚厚一层茧。但亲眼所见光着脚板蹚火而过,仍觉不可思议。我想到了脚力。

涠洲岛妈祖节,舞狮队来到小林米粉店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卫毅
妈祖节活动之长,更是对体力的考验。我在凌晨3点被旅馆窗外的鞭炮声和锣鼓声叫醒,岛民凌晨1点集合,3点就开始妈祖出游活动,几十条村的村民以不同表演形式行走,直到晚上11点才结束,整个过程超过2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