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考虑下,余二妹打算亲自上阵,自己画稿设计,将心中的蓝图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留一丝遗憾。
所学皆有所用
小时候,余二妹的家庭条件非常艰苦,12岁时就被带到舅舅身边,学习如何做陶瓷,手中的陶土成了懵懂年纪的她的唯一玩伴,通过双手,将它们做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瓶瓶罐罐。
抗日战争时期,余二妹辗转来到私人老板手下作画,渐渐地学会了如何给图画搭配色彩、调原料。
改革开放后,胆大的人紧跟国家的政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潮,余二妹也是其中一员。她利用自己多年来打工攒的积蓄,在景德镇开了一家小店,凭借当地独天得厚的大洲矿山的泥土和特殊的柴,开始做柴窑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
由于外界因素,余二妹回到了老家,她并没有就此休息,又做起了与彩绘生意,往瓶瓶罐罐的瓷器和瓷板上上彩绘颜料,她的大多的订单都是外贸订单,涉及广州、上海、天津等地。
余二妹经常外出送货,也正因送货,才会知晓天津“瓷房子”的存在。
这么多年下来,余二妹在瓷器方面的手艺,可以说是相当精通,从瓷器成型、烧制、上色等环节,都能一手搞定。
所以,瓷宫中出现的版画都出自余二妹之手,整个瓷宫的色彩、图案的描绘也都是她一手搭配的。
既然是瓷宫,那么必然少不了大量的瓷器做支撑。幸好,余二妹之前有个小习惯,那就是喜欢将做过的瓷器都留存单个的习惯,她的瓷器库房已收藏了6万件瓷器。如今,都被她毫不吝啬地将所有的藏品都搬到了瓷宫,有的瓷器甚至只能已碎片示人。
余二妹对“千年瓷宫”可以说是付诸了全部的心血。在瓷宫建完前,几乎所有的困难都遇了个遍,要说她想过放弃吗?有,只有片刻。
有困难,克服就好了
据余二妹回忆:“千年瓷宫”全部建设共计投入了她6千万的资金。她一个人哪里来得这么多的钱,用完手里的所有积蓄后,还将母亲留给她的房子也卖了,甚至周围的亲戚能借的钱都借了。
然而,余二妹到处筹钱的举动彻底激发了家庭矛盾,家里的儿女纷纷不再与她往来。而她也不奢求子女能够帮她,她一个人抗下了重担,在瓷宫旁边建了一个简陋的茅棚。
因为年纪原因,余二妹的精力有限,又一门心思地铺在瓷宫的建设上,直到半年以后她才解决了茅棚没水没电的问题。
水和电早已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没水没电的简陋茅棚中,是如何坚守了半年,其中的艰苦根本无法想象。
余二妹每天都很拼,从早上师傅们到达现场后,她就开始忙碌,指导师傅们如何按照规划动工,帮着一起干活、打下手。余二妹也会感到很累,只不过一想到每个师傅一天的工资要300元,还要管他们一顿饭,她就想每天再值一些。
对于口袋里每一分来之不易的钱,余二妹都希望用在实处,平日里本就省吃俭用的她更加勒紧了裤腰带,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超不过十元钱。
五年的时间里,余二妹一个人守着“千年瓷宫”过了一个又一个孤单的春节,她的瓷宫也渐渐有了全貌。
然而这些苦对余二妹来说都不是最苦的,唯一让她动摇过念头的要属一些部门给她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