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茅盾《白杨礼赞》
秋日的巴尔鲁克山,天高云淡,远山如黛。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座哨楼倏地闪出,哨楼涂饰迷彩,楼顶红旗猎猎。一棵四十年树龄,高大粗壮的白杨树静静矗立在哨楼下,树叶随风翻飞,银光闪烁。不时有游人唱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没错,这里就是全国闻名的小白杨哨所。一个边防哨所,一棵小白杨树,一首军旅赞歌,承载了“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
四十年过去了,小白杨精神历久弥新。
一、英雄地
让我们把时针往回拨60年。1962年春天,“伊塔事件”爆发。建立强大的边防力量,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已是刻不容缓。
上级下令紧急组建边防哨所,从最初的7个边防哨所到后来的14个边防哨所,都是在这样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建立的,有的哨所从选址到巡逻只用了8天时间。哨所设立只考虑封控边境、对抗侵略,由于军情紧急,部队依据地图标定的位置到达指定地点,先到位后建站,官兵们必须克服外部环境的严峻、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其他众多困难,“小白杨哨所”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建成的。
小白杨哨所原名塔城军分区塔斯提边防连“塔斯提前哨”,位于裕民县巴尔鲁克山中哈边界处。后因歌曲《小白杨》的经久传唱,2004年“塔斯提前哨”更名为“小白杨哨所”。
巴尔鲁克山,这是一块英雄地。1893年,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额尔庆额和额鲁特游牧领队大臣图瓦强阿,与塔城军民齐心协力,通过激烈斗争,收回了被沙俄强租10年之久的巴尔鲁克山。“其巴尔鲁克山及塔尔巴哈台所属地方仍属大清帝国”, 美丽富饶的巴尔鲁克山,在1893年11月12日重回祖国的怀抱。这在清末,被称为外交奇迹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苏边境西段的新疆边防,苏方一共挑起了两起武装冲突事件,即塔斯提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这两起事件全部发生在塔城防区。在多次卫国戍边的英勇战斗与顽强抗争中,边疆军民团结对敌、寸土不让,牢牢守住祖国的边防与边疆。
塔斯提,蒙语意为石头滩。因环境恶劣,这里曾经寸草不生,更没有一棵树。建哨之初的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哨所所在的山坡土质贫瘠、寸草不生,没有一棵树,距离坡下水源还有几公里。“小白杨哨所”建哨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当时边疆军民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真实缩影。
二、英雄树
时间又过去20年。1982年春,塔斯提边防连的一名锡伯族战士,后被称为“小白杨树之父”的程富胜,回到了他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的家中探亲。
在家里,程富胜给母亲富吉梅讲述了塔斯提的战斗经过、孙龙珍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哨所环境艰苦,20年种不活一棵树,母亲听得泪流满面。程富胜归队那天早晨,母亲挖了后院的10棵白杨树苗,用红布条扎着,让程富胜带回哨所。她叮嘱儿子:“你以后想家时就看看白杨树,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
一人高的树苗,一捆拿起来也很费劲。程福胜将它穿进军大衣的两个袖筒,正好裹着10棵小树苗。一路上乘汽车、坐马车,最后的山路只能步行。早春的巴尔鲁克山,天气寒冷,土路泥泞,程富胜抱着、扛着,把树苗带回了哨所。
种下树苗后,程富胜和战友们开始精心呵护,从几公里之外的山坡下取水以及节省生活用水来浇灌树苗,即使如此,还是因为环境恶劣,10棵小白杨只成活了1棵。
为什么要种白杨树?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建有一座“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笔者在扎库齐牛录乡采访时,遇到了“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馆长安素。他说,锡伯族万里戍边有在“卡伦”种树的传统,寓意树的根扎在哪,守边人的心就扎在哪,那里就是我们国家的领土。母亲让程福胜带小白杨树苗,是希望儿子如白杨树一样在艰难的环境里坚韧不拔,继承先辈戍边卫国的传统。程富胜也不辱使命,在17年当兵生涯中立了三等功3次。他在开车途中见到当地群众就捎一程,遇到有人生病,他也会带他们到县城里的医院,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