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三世纪,傣族统治者接见了某个外来僧人,了解了一些佛教思想后,同意他们在上层和民间推广。但是由于傣族是一个原始宗教崇拜的民族,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到巨大阻力。
十三世纪中后期,众多僧侣带来了源于古印度婆罗米文书写的佛教书籍,也就是所谓的贝叶经。这些贝叶经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
用贝叶书写的佛家经典传入西双版纳后,推动了佛教思想的传播。统治者也了解到,泰北的兰纳王国接受佛教后,社会发展迅速,为了维护统治,也大力推广南传佛教,许多寺庙也从田野搬到寨子旁边。
14世纪左右,越来越多的傣族男子进入寺庙学习佛经,这些佛经使用所谓的老傣文写成的。再到后来,统治者强制要求未成年男子必须到寺庙修行。
所有男子必须到寺庙修行的政策直接推动了佛教的大范围传播。不管还俗与否,傣族僧人越来越多,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也不断融合。同时,版纳地区原住民古孟高棉人也开始接受南传佛教,比如布朗族。
进入15世纪,16世纪时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已发展到了高峰:无论和尚还是普通民众,都崇尚佛教,寺庙佛塔遍布各个村落,极其壮观。村寨大大小小的活动,以及生病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僧人。
值得注意的是,西双版纳傣族尽管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依然保留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宗教信仰。
因此,在西双版纳的寺庙中,超过1000年的寺庙是不存在的,最多也就六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