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小学时的每年寒暑假,都要去外婆家打卡。
去外婆家需求翻过一座高山,在山岗就可以看到远处外婆家屋顶上的炊烟,继续沿着一路山花烂漫,听着叽叽喳喳鸟鸣声,不一会儿就走到外婆家。
外婆家是一座大宅院,农村人称“上厅下栋”。上厅正屋有四排三直,左后侧和右侧又各添加一直,下栋也是四排三直,上下栋正中设天井,夜晚可以从天井遥望星空。
大宅院后面是一个平坦宽阔的后花园,中轴线上两口井,上井为饮用水井,村里许多人家每天清晨都来挑水用,下水井为洗涤之用。
两口井外围种植黄花菜,又叫萱草,外婆称作金针菜。黄花菜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同木耳、草菇,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具有利湿利尿、美容养颜、降血压之功效。它的花茎从叶腋间抽出,并在顶端的分枝上开花。井边的这些黄花菜享受天然水资源,并有充足的阳光,一朵朵亭亭玉立。整个暑假,五姨采摘,我和六姨晒花、收花。
外婆家的黄花菜,一直留存在记忆中,读书之后,听到关于黄花菜的故事会特别关注。 相传陈胜在农民起义前,贫困落魄,因挨饿而身体浮肿。有一天,来到一个姓黄的家里要饭,婆婆给他一大碗黄花菜吃,陈胜感觉十分甘甜,甚至超过一切美味,不久陈胜的水肿也好了。陈胜称霸后,邀约黄家母女入宫,并将母女留在宫里栽种黄花菜,被陪王发觉其药用价值后,黄花菜就成了一味中药材。
黄花菜曾被文人引入诗文中,“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宋 · 苏轼)。
“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宋 · 苏辙。)“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唐 · 陆龟蒙)等等。
外婆姓金,娘家是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外婆内侄曾告诉我,早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就设都四十四,古镇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由于廿八都历史上少受战乱,使镇上古建筑风貌依旧。保留完整、规模大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公共建筑物有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宙、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镇上的古建民居,不仅数量多,而且它的建筑风格与别处民居迥然不同。
镇上有曹、杨、姜、金“四大家族”,在清末民初时名噪一时。曹家以经营田地为主兼开南货店、布店;杨家经营竹山到造纸,以后转为南北货交易;姜家经营油料到开布行;金家经商到收租,以耕读为主。外婆受金家家教影响,不仅口才好,针线活也很拿手。
外公是一位威严、慈祥、正直、朴实的人。说他威严,正当一屋子的人说说笑笑,只要听到外公脚步声,立马安静下来,等外公走近,大家看他脸色,再决定是否继续说话。说他慈祥,就连对家里养的小动物都相当友善。茶余饭后,他会把羊圈里的公羊牵到大厅,弯腰撑地,与羊角斗,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我在外婆家少不了犯点事,外公从来不会大声训斥小孩,但是会指责负责照顾小孩的三姨。外公忠厚正直,他担任大队支书那些年,对公社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打折扣,公社干部很欣赏外公忠诚干练踏实的作风。外公对社员关心,办事公道,全大队一千多人都深深敬重他。外公朴实,一辈子生活节俭,口袋里面的香烟分给客人,自己抽烟筒。
外公外婆养育四男六女,多么不容易呀!更不容易的是五代同堂和睦相处。 我妈在她兄弟姐妹中是老大,五姨长我两岁,六姨小我两岁,三舅还在六姨肩下。我十一岁那年,二舅结婚,酒席摆了三天。外婆要我爸妈为一对新人铺床,妈叫我管茶水和扫地。早中晚各扫一次地,主要打扫瓜子壳。烧茶水还算容易,两个茶壶分别挂在煮饭和烧菜的两个灶门口上方,负责烧火的三姨帮助加凉水、倒开水,我将热水壶提到客人围坐的房里,然后将空壶带出房间灌开水。
村上人说“好事三天没大小”,意思是有人结婚那三天,可以开玩笑,长辈是不能计较的。二舅把新娘娶回家的当天晚上,闹洞房热火朝天,导闹者和看热闹的人把整个婚房挤得满满的。挤不进去的就在外面寻开心,有一个叫老表的人,手指头从茶壶底抹上乌烟,然后把乌烟涂在我外公额头上,外公正想发火,老表赶紧说“好事三天没大小”,外公听后,脸色立马由阴转晴。有个聪明的哑巴公公,他把长烟筒高高举起追赶老表,为外公“报仇”,外公把哑巴拦住,用手比划意思是闹着玩,哑巴笑着拿来毛巾,把外公脸上的乌黑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