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燕德岐,男,67岁,两岔河村郑家岭组村民,1958年至1970年任两岔河大村副大队长、公安主任。)
作者简介
王治恩,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文化促进会会员,河南省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河南省宗教协会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虢州砚”传承人。曾参加三门峡党史办“予鄂陕第四分区史略”及灵宝县民间故事集和 “红色追忆”“朱阳镇镇志”、“朱阳镇非遗项目申报”等编写工作。现为朱阳镇文化旅游办主任,革命老区办主任。
远逝的记忆
文/争游
伯父名叫王有子,1902年生。1936年,伯父和伯母住在豫陕交界的一座山岭上,地名双驼岭。这年10月的一天,红军从卢氏木桐进入朱阳境,经过秦池、大村、烟火崖,然后到达两岔河的西高。途径双驼岭,让伯父给他们带路去去落难的陈耳,伯父早就听说红军是杀富济贫、为穷人打天下谋利益的部队。伯父将红军领到陈耳保安队队长闫学贤的住处,抓住了闫学贤,将他镇压在陈耳街的戏台背后。
事隔10多天,陈耳保安队为了给阎学贤报仇,副队长张仓子领着一帮人抓走了伯父,对他进行残酷的毒打,用烧红的烙铁将拨付的颈部、胸部、背部烫伤了好多处,使伯父不止一次昏死过去。保安队得人问他;红军给了你多少钱,多大好处?那就那样死心塌地德威红军卖命?红军的好处伯父在心里记着呢,对保安队伯父什么也不说。
最后,保安队要把伯父枪杀在陈耳街上,让老百姓都知道为红军办事没有好下场。这时村里的许多老百姓都来伯父求情,保安队只好放了他一条生路。却罚了伯父10根长枪,5根短枪的钱才算了事。为此,伯父倾家荡产,牛、羊和粮食全被他们抢走了。
以后的日子,伯父还是不断地为红军和以后的新四军办了不少事情,日子虽贫苦,伯父缺觉得很实在。解放以后,党和政府给了伯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让他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父亲名叫王仓娃,1913年生。1936年,红军过了的那会儿,父亲、母亲和祖父居住在双驼岭西的半沟里,住的是两间茅草屋。由于伯父在给红军带路时,是和他父亲一同去的,陕西洛南县陈耳队的保安团因此对父亲怀恨在心,抢光了家里的粮食和财物,还对祖父和父亲进行毒打折磨。当时,母亲刚剩下打个不久,陈耳保安队的副队长张仓子就强迫母亲个他家的孩子喂奶吃,如若不去,纪要把父亲从双驼岭上撵走。无奈,母亲眼看着大哥饿着肚子,也只得去给张仓子家的孩子喂奶。后来,父亲眼看着在双驼岭住不下去了,就将家搬到了鱼仙河寨沟垴居住。
1946年,新四军活动在朱阳犁牛河、两岔河、鱼仙河一带,父亲不断地为他们提供住处和食物,还时常为中原人民解放军送信带路。
1947年2月,中原人民解放军大部队东移过了黄河,国民党地方势力对当地的新四军遗留人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迫害和镇压。陕西洛南县陈耳保安队对父亲仍旧心怀不满,在一天中午经过鱼仙河寨沟时,得知父亲在家中休息,就从窗口向屋里扔了一课手榴弹,把父亲当场炸死。
此次以后,母亲和大哥、二哥、三哥三口人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1949年,解放军来了,我们获得了彻底的翻身解放,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大哥因此参加了革命,曾担任犁牛河小乡治安主任等职。
作者简介
张增有,笔名争游。男,灵宝市西闫乡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小小说学会会员。有作品获国家、省、市奖。出版有小小说集《敬礼!妈妈》、《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长篇小说《松树开花》、《拂晓》。
弘 农 源 的 水 声
文/董建芳
家住弘农河与黄河的交接处,看到的河水总是浑浊的。常听到人们议论弘农源头的水如何如何的清澈甘甜,何不随着河流逆水而上,到朱阳山的弘农源头探讨个究竟呢!
七月流火,满目翠绿把整个大山紧紧地笼罩着,唯有一条大路很自然地随着山势像一条白色的带子弯弯曲曲向深处延伸。不知翻了几个山头,突然感觉耳膜“咕咚、咕咚”作响,并伴随有轻微的耳鸣声,才意识到快到山顶,距离弘农源头已经很近,遂下车步行,目睹沿途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