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听到“哗哗”的水声,抬头望去,白花花的水柱从两米高的石头上滑落下来,溅起白白的水珠均匀地洒落在一片碎小的石卵上面,清澈见底,十分精致好看。捧一把潭水,喝上一口,嗯!甜甜的、凉丝丝的,好舒服啊!
大约走了二里地,前面不远处依稀可见几户人家,眼界稍微开阔一些,起码感觉不到山和树的近距离压抑感。向导指着一块大石碑说:这就是弘农源头。再走就没路了,山那边还是山,这个“椅子座”翻不过去的。
椅子座”比喻山到这里饶了个弯,呈u形状。弘农源头水的故事就因为独特的地貌而产生了。
很早很早以前,干旱肆虐大地,在朱阳两岔河村,一名男子酷暑难耐,寻求凉爽,他挑着担子,带着妻儿,逃荒要饭误入大山。谁知山路到此来了个拐弯,就像一把椅子,圈了起来。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发现一潭清水如获至宝,他放下担子招呼一家人美美的喝了起来。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能生存。于是,他们就准备在这个山疙瘩底下落户了。男子搭建草屋、砍下树枝扎护栏做围墙。把随身带的几粒玉米种子在附近种了下来。
天太旱,潭里的水一天天变少。在这潭快要干枯的时候,男子舍不得喝也要把玉米苗浇一遍。眼看着天上的太阳一天比一天红,水潭从泥巴到干裂,玉米叶子打起了卷儿。男子看到拯救一家人生命的种子就要被渴死,就用身子遮住太阳,给庄稼苗儿打一把“伞”。
烈日下暴晒,男子的鼻血流了下来,滴在玉米叶子上,殷红的血迹顺着叶片分散开来,被禾苗渐渐吸收。
男子的举动感动了上天。一朵白云飘了过来,天空下起了小雨、逐渐变成大雨……
当男子被雨水浇醒的时候,突然发现山体的石缝里细细的清泉就像血管一样流啊流,干枯的潭子被雨水侵润了,干裂的潭底慢慢地缝合到一起。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水潭子越来越大,渐渐的溢出来,形成一条小溪,顺着山沟流下来。
后来,潭子的水一直这样,大雨溢出来多一点,小雨溢出来少一点。平时山上下雨,石缝里的水流不断,久而久之,潭子里的水生出好多好多的鱼儿。男子不但不吃鱼还给小鱼喂草籽或者小虫子。鱼儿看到男子就在水里跳上跳下,他们俩好似心有灵犀的样子,男子甚至天天要和这些小鱼儿对话半天。
一天夜里,男子再次来到潭边,鱼儿跳到水面,叽叽喳喳游过来游过去。男子奇怪:鱼儿会说话?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会说话长有腿的鱼,四条腿不停地滑行,圆圆的头上顶着一个红红的花朵。男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鱼儿,当他张开手的时候,鱼儿跳到他的手心,摆摆尾巴,忽闪着两个翅膀做出告别的样子,跳进水中再也没有出来。
话说到了深秋时节,男子种的玉米种子变成一片玉米田,每颗玉米上面生长三四个大小不一的玉米穗。看到这丰收的成果,男子高兴的差点眼泪流了下来。他小心撕下外面的玉米叶子,金黄色的玉米晶莹透亮且泛着红光,玉米粒儿像一颗颗金红色的珍珠紧紧的镶嵌在一起,难舍难分。吃到嘴里清香、有嚼劲,这也是两岔河特有的作物,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当地仍有种植。
男子收下的玉米舍不得吃,他把这些玉米分给和他一样逃荒到这里的人们当种子,在山坳里开荒种地,一年又一年,繁衍下去。
源头水的水质来自天然。从古至今,人们用它烧水、做饭、洗衣、浇田地。既解决生活用水又使沿河流域的庄稼亩产翻倍。所以,大家又给它取名弘农水。
弘农河水顺着山间一直往下,穿越灵宝市区,一路高歌,注入黄河,向东奔去。
作者简介:
董建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从事广电新闻行业近20年,作品《风雨连枝只为爱》获得国家2011年广播电视节目三等奖;《孝心撑起散落的家》《深谷幽兰》《青春暖夕阳》等五十余件作品获河南省广电专题奖。文学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河南法制报》《时代报告》《人民网》《三毛文学部落》等各大报刊、杂志及网站。
老君庙的传说
文/葛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