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旅游知识

世界上最冷的首都

常驻编辑 旅游知识 2022-11-12 乌兰巴托   蒙古   成吉思汗   首都   库伦   雕像   广场   蒙古国   国家   城市

小时候,当我看着中国地图时,总会对蒙古这个国家感到好奇,为什么我国这么多城镇,而蒙古这么大一片地方,却没几个城镇?同时引起我好奇的,是位于蒙古国土中央的乌兰巴托,因为这是唯一一个用百万的圆圈作为标志的城市。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蒙古国地图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后来,当我逐渐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我才知道原来蒙古是草原和戈壁为主的国家,初中语文的《敕勒歌》写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指的就是蒙古这样的地方。那么,在这一片大草原和戈壁上,怎么会有乌兰巴托这样一座城市呢?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蒙古地形,深绿色为森林,浅绿色为草原,黄色为戈壁,红色为耕地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原来,早在1639年,乌兰巴托就成为蒙古喀尔喀部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锡地,时称“敖尔告”,意思是宫殿。但当时的敖尔告是移动场所,位置并不固定,在草原上游牧。到了1778年,皇帝降旨在北京到恰克图商路上的驻地设立城防,取名库伦,在清代中期后库伦逐渐成为漠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商业宗教中心,在东西部还有东库伦和西库伦为卫星城。1906年改称大库伦,是喀尔喀喇嘛教的中心,沙皇俄国等国还在此设立了领事馆和侨民区域。1921年蒙古革命成功后,蒙古人民党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府,定库伦为首都。1924年,苏联和人民党推翻了蒙古王公和活佛的统治,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决定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城”,并以其为首都。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蒙古喇嘛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乌兰巴托150万人口中,75%以上都是年轻人,这也是西方很多媒体说,蒙古国年轻人都在首都的原因了。这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集中了全国几乎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就业机会。蒙古国20多个省的牧民,小孩上学都要来首都乌兰巴托,这一点尤其关键。而且蒙古国除了乌兰巴托这个城市之外,其他都是农村,除了放牧,没有就业机会,所以只能都在首都混了。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下雪的乌兰巴托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里是世界上最冷的首都,海拔1350米,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冬季可持续100天左右一月份最冷可以达到零下40 。即便如此,乌兰巴托还有图拉河流过,图拉河是鄂尔浑河的支流,水量比较充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整体来看,乌兰巴托市宽广整齐,风景秀丽,是蒙古国境内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区,适宜人们居住生活。这是吸引大量人口来到乌兰巴托的一个原因。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乌兰巴托火车站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作为蒙古国的交通中心,乌兰巴托的铁路南可直达北京,往北可以通往莫斯科,可以说,这条铁路为蒙古的资源出口运输,和为蒙古运输大量生活生产物资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作为国家首都,乌兰巴托拥有全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成吉思汗国际机场,这座机场连接全国各地机场,也能直达北京、莫斯科、东京、首尔、大阪等机场。不论白天夜晚,无数的人们进入这座代表了全蒙人渴望翱翔的机场,他们步履匆匆忙忙,认真续写着自己的人生。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乌兰巴托市区Ygn拜客生活常识网

蒙古这个国家虽然贫穷,但是乌兰巴托毕竟是整个国家的脸面,所以乌兰巴托市中心还是比较发达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天这里也有无数年轻人迈着轻快的步伐,为他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中。在中国企业的带动下,乌兰巴托新机场高速公路、多处城市立交桥、郊区公路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接连动工。2022年11月9日,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更是获得了蒙古国乌兰巴托绕城铁路项目EPC合同。相信在中国的帮助下,乌兰巴托的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将会跟上一个台阶。在这里,有人在写字楼里夜以继日奔赴理想,有人在咖啡店里手绘拉花邂逅爱情,有人在书店里沾墨文字书写浪漫。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这座被建设者倾注毕生心血的城市灯火辉煌,霓虹闪耀,“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用白居易的诗句来形容这座城市的夜景并不足为过。

相关阅读:

  • 俄罗斯的风光美不胜收,俄罗斯特产便宜又大碗,省钱攻略在
  • 蒙古国之行之二十
  • 中国“最贵”和“最长”的火车,乘客坐到腿发软,为何一票
  • 蒙古奥运首金得主图布辛巴亚尔被判入狱16年
  • 去外蒙古,1000元人民币可以生活多久?说出来难以置信
  • 坐上火车去俄罗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跟我走进神秘的蒙古国
  • 外蒙古乌兰巴托Turtle
  • 蒙古国产什么水果?
  • 跟随老韩走遍中国,内蒙古之一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