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印象
1
近日,妻妹华诞,回乡下老家过生日。
我们前往祝贺,顺道黄泥一游。
沿途所见所闻,让深眠脑海的黄泥记忆幡然苏醒。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昔青涩少年,今皓首苍颜;昔穷乡僻壤,今绿水青山;昔蓬勃校园,今荒芜废墟;昔日亲情今难续,百年古乡成历史,…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故奋笔疾书,跃然纸上。
2
黄泥曾为蓬溪县一个乡级行政区,政府所在地为黄泥场。
黄泥乡级建制已近100年历史,早于任隆、三凤。近年乡级行政区调整而并入任隆镇,“黄泥乡”成为历史。
黄泥盛产红薯,所加工的红薯粉条远近闻名,销往各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或馈赠亲朋的佳品。
3
在我老家,年长者一直称黄泥场为“黄牛嘴”。
每当黄泥逢场,人们呼朋邀伴:“走,黄牛嘴买东西去!”
黄泥场所处山形地势,确似黄牛之嘴。
有一次,我从黄泥回家,由黄泥场口出发,爬上柏家大坟山,然后顺着岭脊大道徒步前行,直至金龙场。
这条岭脊大道,自古就是连接黄泥与金龙两地的交通要道。
乡村公路出现,取代了这条山岭大道的交通功能。而今,这条岭脊通道已经荒废了。
从肖物相形看,这逶迤绵延的山岭活脱脱便是黄牛之脊背,而黄泥场恰位于黄牛嘴前。
关于“黄泥场”之名,众说纷纭,笔者曾听过几个版本,举两例:
一说。黄泥场位于黄土地上,周围皆黄泥,故名“黄泥嘴”。
另一说。黄泥乡级建制时,某官员认为“黄牛乡”之名不好听:
黄牛乡,黄牛乡,好像我们这些官员、乡绅、百姓都“牛”似的,徒惹他乡之人嘲笑。“黄泥”与“黄牛”的口音近似,就叫“黄泥乡”吧!
实情为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
我老家距黄泥场10余千米。
乡村公路出现之前,从老家去黄泥场全为徒步乡村土路,要经过三凤、东新、金龙、黄泥4乡辖区。
途中有数座山,其中木桐山和柏家大坟山最有名。
木桐山在附近群山中如鹤立鸡群,山势险要、风光秀丽。
山巅有古寺(或曰木寨),气势不凡。解放前,古寺曾一度为土匪占据,祸害当地百姓,扰乱社会治安。解放后,寺庙被拆除,据说材料用去修建学校或政府办公房了。
柏家大坟山在黄泥场对面,山势雄浑,所属山岭绵延至金龙场。
柏家大坟山附近村民柏姓居多。
我们去黄泥场要翻越数个垭口,而最高最长的垭口便是“柏家大坟山垭口”。
这段山路颇为荒凉,即使在农业学大寨年代,半坡之上也是荒山,野草丛生。道路附近或山凹处可见一座座坟包,阴气颇浓,人们往往结伴而行。
我素来胆大,年轻时一个人黑夜走十数里山路去看电影,穿行于乱坟之中也无所畏惧;平常有空,还去古坟前看看碑文。所以,经常是独自经过柏家大坟山,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不过,如今年龄大了,胆量似乎小了些,一般不去坟山转悠了。
5
途中还要经过两所规模较大的村小。
据说,这两所村小的教学质量很不错,我少年时经过这里,对这里的学子还挺羡慕。
一所是金龙乡“新学校”(金龙四村村小),位于田坝之中。
校舍四周大多为冬水田(稻田),很好的湿地。
校前田沟中一条小河,终年流水潺潺。
另一所是黄泥依姑院小学,位于一座小山坡上。
小山坡是从大山延伸下来的,好像一个乌龟头。校舍在乌龟头上,操场在乌龟颈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