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我走上教育岗位后,每天忙于传道受业解惑,假日忙于家里包产地,没有了空余时间,去大姨娘和义父家及黄泥场次数便少了。
大姨娘和义父去世后,往来次数更少。
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热,否则会越来越疏远。同代亲,隔代疏。”普通百姓家,往往就这样。
后来,我离开老家,距离更远了,而大姨娘和义父的后辈们多去外地工作或务工,双方之间便没有了往来,也断绝了音信。
11
妻妹老家所在山沟,从前乃穷乡僻壤、交通闭塞。而今,山沟乡村公路村村通、户户通,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将来或许成为城市人理想的休闲度假之处。
妻妹的儿子在遂宁工作,两个女儿分别在重庆和郫都安家,全都有很好的工作或职业,都是城市居民。平常,妻妹与儿子住在遂宁城里,有自己的商品房。
前不久,妻妹的儿子将老家房子进行了维修,使得老家成为他们周末休闲度假之所,也成为今日兄弟姊妹及亲朋好友为母亲祝寿的团聚之地。
12
前去妻妹家,我们担心疫情,没乘客车,由儿子自驾车前往,是最早到的客人。
傍晚,我们顺道去看看近在咫尺的依姑院小学。
沿水泥路前行至乌龟头颈部,这里曾经是学校操场。而今,这里长满杂树杂草,哪儿还有操场的模样?
如果不是一尊锈迹斑斑的篮球架不屈地昂首伫立在草丛杂树中,很难想象这还是昔日村小的操场。
那朽烂的篮板满是斑驳,恰似一张欲哭无泪的脸庞,一幅欲向我们倾吐满腹无奈和委屈的模样。
水泥路从操场经过,几乎将操场占去了一半。
校舍在小坡上,攀爬石梯方能上去。而通向校门的石梯,也被修路时挖掉一角,但还不至于过分影响通行。
很久没人爬这石梯了,石梯两侧茂密的灌木、荆棘、树枝纷纷掩向石梯,我们费力地拨开它们上行。
爬完石梯,右侧树丛中有一座低矮破旧的小瓦房,这是当年学校的厕所。
这里的位置是学校后方。
后校门不大,一扇门那么宽,且不位于正中。门柱上贴有“农村危房标识牌”。
墙上还有当年书写的标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们仔细观察上下左右情形后小心翼翼地跨入后校门。
门后右侧是学校集会的主席台(最早是供奉菩萨的后殿),曾经是校长或值周老师向学生集体训话的地方,也是师生庆祝节日、表演节目的舞台。
从整体看,学校是一个三进院落的四合院。
实际上,早年的依姑院是四进院落,因解放初第三进大殿被拆除了。第二进房屋和第四进房屋之间变成了院坝,平常学生集会就在这里举行。而今,这院坝内杂树丛生,难以迈步。
我们拨开树枝,顺着厢房阶檐去前校门。
一路过去,遇到了当年校长和老师的办公室、学生教室、校医室、教工厨房。
斑驳的墙壁上还有黑板报、标语、手抄诗词,等等。
第一进房屋(前校门所在)和第二进房屋之间为天井,其内也杂树丛生。一株仙人掌高过屋檐,匍匐在屋面青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