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说粮食多了,觉得非常好办,一是储备库多存贮粮食或者说多建些粮仓,以备饥荒之年;二是用于能够消耗粮食的产业,比如说养殖业、酿酒业等等,让国人奢侈一些;却原来孤陋寡闻的结果,粮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进口,储备与消耗都解决不了问题;再想也非常简单,国家不进口粮食就解决了;不成想仍然是外行话,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能不遵守规则,就连对粮食的补贴都会受到限制。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粮食种植必须依靠科技求生存、谋发展,包括区片规划、低产改造、优质高效、单产内涵、持续安全等多个方面。
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核心问题中国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大国,约18亿耕地分散在6亿人口数以亿计的农村家庭,怎么能够实现美国、加拿大那样农庄式的、区划式的经营?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给整个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此为契机,中国的经济走上了全新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模式还适合中国的国情吗?如果以中国现如今的土地经营模式参与国际竞争,是不是必败无疑?如何改变土地经营模式,如何整合土地资源,已经到了必须研究的紧要关头了,因为即使以村为单位、以乡镇为单位、甚至以县为单位对土地整合,估计都不能与美国、加拿大等农业大国抗衡。
土地流转一词已经实行了许多年了,可是由一家一户手中把土地流转到种植业大户又谈何容易?什么样的种植大户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人抗衡?如果没有决策层的大手笔,粮食多了的问题根本不可能解决,只能是纸上谈兵式的战争、空中楼阁式的建筑。
中国唯有人多,建立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等模式形成大型的农业庄园,经营特色以手工产品为主也许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