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座城似乎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缘分。我出生在塞外古城大同市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小孩子总是向往城市的热闹光鲜,“成为大同城里人”的念头也一直萦绕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可是我也有些遗憾:在课本上看到很多城市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但彼时在大同城里,能看到的绿色除了夏天的田野就是大同公园,只有那里才有为数不多的垂柳、碗口粗的松树、松软的草坪,至于男孩子们奢望的在草地上踢踢球、打打滚只能是一个梦想。
“一年一场风、从西刮到东”是过去大同气候的真实写照。那些年,一年中总有几场大风伴着黄沙,特别是春季的沙尘暴,似乎要把人吹走,把房子吹跑。印象中,人们总盼着夏天早早来临,因为那时候小草绿了、树叶绿了,大地绿了,风就小了。我也从小就盼望着大同有更多的绿地和绿意。“春风又绿江南岸”,课堂上学到这么美好的诗句,让我对“绿”更多了几分憧憬。我也去过其他的城市,南方城市的绿意盎然每每令我心生向往,也期待着春风从江南过来,把大同快快吹绿。
二十几年前,我拿着派遣证到大同市城区一所学校报到。从上学到参加工作,再到几个工作岗位的变化,我一直没有离开这座城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又从点点滴滴中逐渐了解大同的过去和现在,也在解读着这座古城两千多年的成长密码。我也一直想着、忙着,为她增添一些绿色,好让我的梦想早日实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绿”开始在大同萌动了。报纸上“绿色发展”成为热词,电视上绿色的画面越来越多,眼睛里能看到的绿更是愈加茂盛浓密。过去老家村子旁的运煤马路,变成了布满绿荫的旅游专线公路;周边曾经光秃秃的山头如今树木葱茏,成为喜鹊、野鸡、野兔的乐园。近年来陆陆续续的古城修复保护工程,给黄色的土城墙重新披上青色的外衣。城门也都建好了,护城河水流淌起来了,青砖碧瓦、角楼林立、古色古香,与周边的带状公园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城市里,人们再看不到黑色的运煤车了,几乎干涸的河流重新有了清水的滋养,像一条条绿带围绕在城市周围。已经成型的“一轴双城”城市框架、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新修的几大场馆、公园,使多少游子归来时居然不认识了回家的路,回来了又不想走。
绿,在大同人心目中渐渐清晰起来。周日,四岁的小儿子嚷着要去公园玩,我竟不知应该带他去大同的哪个公园,因为每个公园都有特色,我也带他去过好几个了。儿子说:“就去那次咱们一起看到的,阿姨不让淘气的小哥哥踩草坪的文瀛湖公园吧!”绿草有情,也一定不会辜负一个孩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