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革新的皇帝都被拉下马了,那些参与其事大臣,命运就更悲惨。李诵的“永贞革新”,依靠的是二王——待诏翰林王伾与太子宾客王叔文。原来,李诵为太子时,即有变革新政之志。即位后,他最宠王伾,而与王叔文尤为志同道合,同时,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也都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
李诵下台后,“二王刘柳”等人也同样遭到清算。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参与新政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是被贬为边远州的刺史,随即又加贬为边远州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被贬二十三年

刘禹锡的被贬之地是朗州(今湖南常德),他朗州一待就是10年,直到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才一起被奉召回京。但是,不幸的是,心直口快的刘禹锡,回京不久就因一首诗再次遭贬,时间为刘禹锡回京的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引火上身的那首诗,就是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又名《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南门外),是长安城里的有名道观。此诗通过游人在玄都观看花这样的生活琐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朝新贵。诗的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10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10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
《玄都观桃花》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因而遭贬。这一次比上一次还惨,被贬谪到比朗州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才改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5年。

此诗借种桃花以讽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新贵满朝,语涉讥刺,执政者见而恶之,因出为连州刺史。(王承治《唐诗评注读本》)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正是从和州回洛阳途中,刘禹锡与从苏州返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这才有了前面的一唱一和。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在同宗同辈兄弟姊妹之间排行为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称赞了刘禹锡的才华,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抒发了两人同病相怜之情,也批判了不珍视甚至戕害人才的统治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