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孤僻诗多苦涩,46岁才写了首欢快的,一首诗就留下两成语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第二次的《再下第》为五言绝句,其诗曰: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一夜睡不好,多次醒来长叹,每次做梦都太短,来不及梦到回家就醒了。两度赴京考试都落第,只有泪流满面地面对长安花景。

前后几首诗对照着来读,其间的反差太大,孟郊登科后的“得意忘形”也遭受了后人的诟病。宋人国材说他:“失意处牢骚幽愤过甚,得意后便尔骄穉放荡,何语未免寒态。”意思是说,得意固然可喜,切忌不要得意忘形,否则就太小家子气了。
另外,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也说:“余尝读孟东野下第诗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及登弟,则自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第之得失,喜忧至于如此,宜其虽得之而不能享也。”
“虽得之而不能享”,一语道尽孟郊的不幸余生。虽然考中了进士,拿到了步入仕途的入场券,但是,孟效此后的人生,却并没有得到什么改观,反而更加凄苦。

原来,孟郊进士及第后,并没有被及时安排职务,只得东归洛阳,告慰母亲。此后,他又开始了游历天下的“走读”生活,直到贞元十七年(801年),51岁的孟郊又奉母命进京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可以这样说,孟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母亲在推着他前行。
溧阳县尉虽然是卑微之职,但是,至少给了他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从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为报母恩,他便将母亲接来溧阳。期间,孟郊写下了他的另一首传世佳作《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是,去千里之外做个县尉,并非孟郊所愿,因而到任后根本不可能尽职尽责地做好县尉。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因此孟郊穷困至极。这样的穷困生活,孟郊在忍受了两年后,终于忍无可忍,于贞元二十年(804年)选择了挂冠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