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被免没钱回家,卖掉4岁女儿凑盘缠,却被皇帝阉了,冤不冤?
三品清官退休,无钱还乡,卖掉女儿凑路费,朱元璋:拖出去阉了!清官被免没钱回家,卖掉4岁女儿凑盘缠,却被皇帝阉了,冤不冤?
引语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有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封建时代的官吏,要么是清官,要么就是奸臣。奸臣遭恨,这可以理解,但是,有时清官也不受人待见,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比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经多种岗位,一直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因而深得民心,遂有“海青天”之誉。
像海瑞这样的清官,不仅同僚不喜欢,连皇帝对他也避而远之。海瑞为地方官时,由于太过清明,让同僚们无所适从,于是大家凑份子帮他行贿上司,给他谋求进步。《明史》称,海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正是因为其刚直的秉性,在官场上少有变通,得罪了皇帝与不少手握实权的权贵,曾遭受被捕坐监与罢官还乡,最终还得以起复,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这样的结局,对于海瑞来说,算是善终了。
九品学正与洪武大帝

与他的前辈曾秉正比起来,海瑞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因为,同为清官的曾秉正,碰到的是喜怒无常且为人严苛的朱元璋,最终因为一件小事,落得个“命根子”不保,被朱元璋下令给阉了。曾秉正是何许人也?他又因何得罪朱元璋呢?且听老黄给你慢慢道来。
先说朱元璋,他虽然是草莽出身,但是做了皇帝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打天下靠拳头就行,而治国安天下,则需要人才。所以,朱元璋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政绩的重要指标。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下令设科取士。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下召,天下群臣直接上书皇帝,对于如何治邦安国,畅所欲言。正是在这次国策大征集中,一个九品地方小官的“万言书”深深地打动了朱元璋,这个人就是时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学正的曾秉正。
曾秉正是江西南昌人,朱元璋得有天下后,在全国大力招揽人才,饱读读书的曾秉正也因此有了正式工作——海州学正。海州就是现在的江苏连云港的海州区,离他的家乡千里之遥。学正是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的地方教育官员,明朝的学正,秩正九品,相当于县高中的校长兼语文教员之类,也有人说相当于教育局长,反正,就是一个一线的教学与管理人员。
作为公职人员的曾秉正,也接到通知,参与这场面向天下的大讨论。曾秉正是个有追求的人,一辈子当个教书匠,并非他内心所愿,所以,他充分利用这样可以“直接与皇帝对话”的机会,发挥其善辩之才,洋洋洒洒地拟就一份长达近万言的“提案”,上交给有司。
结果,曾秉正的这份“万言书”还真就被送到朱元璋的案头,朱元璋还真就认真地看了,看完后,对曾老师的观点还深表认同。其实,朱元璋本来是讨厌长篇大论的,曾经有个官居二品的朝中大员,因为上书动辄闲言过万,结果让朱元璋给暴挨了一顿。曾秉正的上书送上朱元璋的案头时,兴许这位洪武帝的心情大好,这才耐心看完。
曾秉正的万言书

本来讨厌长篇大论的朱元璋,为何偏偏对曾秉正的万言书情有独钟,曾秉正在上书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曾秉正的万言书原稿现已不存,只是史料中有零星披露。当时,朱元璋当时给天下众臣出的题目是“天变”,让众人以此为主题开展大辩论。所谓的天变,指天象的变异,如日蚀、星陨等。古人常说:“不有天灾,必有天变;不有天变,必有盗贼。” 那时的人们都迷信,皇帝也不例外,所以朱元璋对天变也很惊恐,想找人解惑,这才搞了这样一场全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