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被免没钱回家,卖掉4岁女儿凑盘缠,却被皇帝阉了,冤不冤?
曾秉正上书的大致内容是: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则变不虚生……等等。
最后,他还不忘拍下朱元璋的马屁:“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
一通神侃下来,句句都说到朱元璋心坎里去了,于是,龙颜大悦。朱元璋:“这是我朝难得的人才啊,得提拔。”
“帝嘉之,召为国子监监丞。”因为皇帝的一句话,曾秉正从一个九品的海州学正,被破格提拔为国家最高学府的七品监丞,一下子连升五级。
伴君如伴虎

曾秉正因一纸上书就轻易跃升为皇帝身边的京官,这为他日后的进步搭建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平台。果然,曾秉正在国子监没待多久,又得到了朱元璋的提拔重用——“未几,改刑部主事。”刑部主事为正六品,虽然只是升了一级,但是,刑部的重要性是清水衙门的国子监所无法比拟的,这可是连提拔带重用啊。
曾秉正在刑部主事的位置又没待多久,洪武十年(曾秉正进京的第二年),又被擢升为陕西参政(布政使得副手)。明代官制,各省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为从三品。
曾秉正外放不久,朱元璋在朝中设置了一个新机构——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通政司为朱元璋始设,明代的通政司系脱胎宋代的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通进银台司又称银台。银台司职掌抄录天下奏状案牍事目进呈,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

明代的通政司,与宋代银台类似,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不同的是,通政司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置的,其职能远远重于宋代的银台司。政使司的主官为通政使,正三品,凡朝廷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参与讨论。通政使就是皇帝的大秘,负责上传下达,还有纠错之责。这样一个被皇帝倚重的新机构,其首任主官(通政使)就是曾秉正。
曾秉正为何如此受到朱元璋的信任与重用呢?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曾秉正是靠“上书言事”起家的,对于皇帝的知遇之恩是感恩戴德,所以,升职后,他为官为人,亦如其名——“秉正”,不仅一直清廉为定,而且还保持着敢言直谏之风,给朱元璋提不了少好的建议。
其二,曾秉正这匹千里马是朱元璋这个伯乐发现的,他当然得要向世人证明,他的发现没错,曾秉正确实是匹济世良驹,所以,才处处护着曾老师。即使曾秉正的谏言有时太过直接,朱元璋也放下小肚鸡肠,宽容他。“(曾秉正)在位数言事,帝(朱元璋)颇优容之。”
但是,慢慢地,面对曾秉正的频频直谏,朱元璋就有些发烦了,身边整天有只苍蝇嗡嗡的,任谁也受不了。为此,朱元璋还曾写过一首痛骂谏臣的打油诗,其诗曰:“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喜欢饶舌的人,是非常讨厌的。于是乎,在某一天曾秉正再次嘚嘚时,洪武皇帝就翻脸了,“寻竟以忤旨罢”。一不小心,为官清正廉洁的曾秉正,把饭碗给混没了。
曾秉正的盘缠与命根子

工作没了,在京城是待不下去了,只得打道回府。但是,曾秉正虽然在京城做了多年的三品高官,但是,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官员工资都很低啊,曾秉正为人清廉,不贪不占,在职的时候,靠着微薄的俸禄可以勉强养家糊口。但是,被皇帝炒了鱿鱼,没了经济来源,维持生活都困难,到哪儿去凑回家的路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