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缺钱、酒店、变现……
这一连串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形成吸人眼球的舆论焦点,更给外界一个巨大想象空间。媒体们的种种分析各有道理,劲旅君在查询公开资料和追踪融创文旅发展轨迹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线索,并尝试透过文旅视角,还原这件事背后的深层次逻辑。
03
先回到这件事的起点,关于为什么要从万达酒店发展手上收回21家酒店的经营管理权,融创集团给出的两个解释:
其一,新冠疫情影响;
其二,商业策略调整;
劲旅君分析,在商言商,这并非虚假托词,更像委婉真话。
新冠疫情影响了企业的什么?
经营业绩。
那么,潜台词就很好解读:
融创集团对21家酒店近两年的经营业绩并不满意。
理论上,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如果因此把经营不善的帽子,完全扣在万达酒店发展的头上,恐怕说不过去。
显然,疫情只有诱因,融创集团真正不满意什么,一目了然了。
业主对品牌管理方不满意,调整措施无非两个:
换个品牌管理方继续做;
换了品牌管理方自己做;
这又取决于一个因素:
融创集团是否有意愿且有能力自己做好酒店经营管理?

04
这涉及到融创集团给出的第二个理由,商业策略的调整,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融创集团准备好自己经营管理21家酒店了(终止与万达酒店发展合作),不但很有信心(不惜赔1.33亿撕毁协议),而且准备把酒店业务当作是一项战略级业务来对待(商业策略调整具体内容)。
此次出面从万达酒店发展收回21家酒店运营权的是融创集团的核心企业——融创中国,但是在融创体系内部,酒店业务并不直属融创中国,而是由旗下负责大文旅板块的融创文旅负责。
2019年之前,融创文旅对酒店业务的战略定位少为外界所知。
2019年3月,融创文旅品牌发布会上,酒店业务作为融创文旅城与乐园、商业并列的三大组成板块之一,首次正式出现在外界面前。彼时,很多人认为,酒店业务在融创文旅体系内,只作为必需品存在,暂时上升不到战略层面。
然而,这个论断在3个月后被推翻了。
2019年6月,融创文旅首家自营高端品牌酒店——广州融创堇山酒店正式开业。
这一举措对外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融创文旅要打造自己的高端酒店品牌,发展自营酒店管理公司。毕竟,拥有酒店和运营酒店,是完完全全两个层面的逻辑。
此后,融创文旅在酒店方面的布局不断提速。
2020年5月,融创文旅与开元旅业在酒店、地产方面达成合作;
2021年3月,融创文旅与华住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永乐华住;
2021年8月注册了融创堇悦酒店、悦系列酒店品牌商标;
……
从一系列动作看,融创文旅逐步将酒店作为重要战略板块来长期持有并经营,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越来越大。
按照这个逻辑,不敢说融创集团一定会把酒店业务持有到底,绝不抛售。至少未来3-5年,企业运营相对稳定但前提下,其并没有要将酒店业务尽快出手的打算。
客观分析,“融创集团收回21家酒店是为了整合酒店业务打包出手缓解现金流”的推论,是个小概率事件。
9月16日晚,融创文旅总裁路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达的两个观点,证实了劲旅君的判断。
“看好酒店行业的长期价值,一二线核心城市和优质旅游目的地的文旅酒店群拥有更大潜力空间,融创希望抓住市场和机会”。
“成立三年,融创文旅的服务力、产品力以及综合运营管理能力持续升级……具备承接21家酒店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