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wind
其实大家看,这是2018年的上半年,这个坐标轴开始是2018年初,到这个位置上半年的时候还挺好的,后来先遇到了长春高新的事情,之后遇到了9月份4 7方案第一次流出,接着就是12月初4 7方案落地,大家就看到了,医药板块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可以说是“黄金坑”,尤其是对比后面的几年的行情来看,你会发现当时这真的是一个底部的位置,这是第一次带量采购。
第二次的带量采购大概是相对市场震荡也过了,比较成熟了,在2019年年底,2020年初实施的,那时候还有叠加了一个医保谈判的结果一起出来的,所以当时市场上也有一点压力,有一个调整,这里有个比较明显的调整。但是如果你去比较这个幅度的话,和第一次相比,你会发现第一次打了两波之后,第二次其实跟第一次相比这个幅度是要小多了。还有第三次的带量采购,就在这个位置,大概是2020年的8月、9月。
所以之前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一个频率,大概就是大半年一次。最近前一段时间是去年的年底,器械开始做带量采购、集中采购,心脏支架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从1万多块钱给打到600、700块钱,这个是当时的一个情况,其实是跌了。这个是今年年初,你会发现这个心脏支架的集中采购带来的调整,甚至还没有今年年初跟随大盘带来的这个调整的幅度大,这是医疗指数,这个红的是医药指数,这个灰的是沪深300指数,这个深蓝色的是医疗指数。
所以其实你会发现,这个带量采购,当时心脏支架从1万多块钱打到600块、700块钱带来的调整,甚至还没有今年年初美债上升,流动性紧张带来的市场的调整带来的幅度要大。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其实大家所担心的可能会因为教育的限制,带来的这种去化,会同步的挪到医药板块上,首先我们说这个其实不太现实。为什么呢?因为医药板块很早就已经开始在做这件事情了,它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带量采购、集中采购、医保谈判这样的一些方式方法,早就已经在执行了。这个执行的力度或者频率是大半年一次。最近是第五次的带量采购结束,这是其中的一件事情。
两周前左右对创新药又出了一个新政策,当时市场的解读可能也是比较悲观,因为当时大家觉得政策可能就不太鼓励药品的发展,其实不是这么回事。CDE发布这个政策的全名叫《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虽然是一个意见征求稿,但其实我们认为它的导向其实是想让这些医药企业往真正创新的方向去走。
我们大致知道为什么要发这样一个东西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它这里面提到的是抗肿瘤药物,为什么要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的指导原则”,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字?因为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比如一个非常著名的抗肿瘤药,就是PD-1,这样一个大靶点的药物,它能做出来非常多的癌症的临床实验,有非常多的适应症,它有一点像一个抗癌的万金油,因为它的原理也非常清晰,就是癌症细胞会通过PD-1和PD-L1两个靶点,去跟人体内的T细胞就是免疫细胞进行握手,然后就会使得免疫细胞沉睡,就是癌细胞会通过PD-1这个靶点作用于免疫细胞,使得免疫细胞失效。
PD-1的药物作用就是打断这种握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T细胞就会醒过来,去杀灭癌细胞,这是一个通用的原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PD-1这个肿瘤药物可以有一种接近广谱的作用,它就是类似一个广谱抗癌药了。也因为它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功能,基本上很多癌症都可以做出来相对有效的适应症,所以很多药厂都拼命在上这个靶点的药物,多到什么程度?几百个。
我们前一段时间不是发科创创业ETF(588360)嘛,九家一起发,我自己就已经觉得非常卷,因为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反正这个产品是发出来了,但是后来我一想,才九家发科创创业ETF,你看看人家PD-1,100多家,现在还前仆后继不断的有药厂在上PD-1的项目,所以如果你是国家的监管层,你也会觉得这个事很浪费对不对,你干吗不去做一点真正创新的东西呢?都去做这个PD-1,我们之前的竞争格局海外有两家,就是O药和K药,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知道,这两家也非常的强,本来已经很好的拿到了国内的很多市场份额,咱们国内有四个国产的PD-1,在这一两年之内也很快的上市。
本来我们的研发成本就比人家低,所以我们的价格定的本来就比O药和K药要低,所以市场份额就慢慢的集中到了这国产四家的PD-1的药物的手里。紧接着今年年初还有医保谈判,把这四家都纳入进来了,其实这四家里面有一家是早就已经纳入了医保谈判,有三家是今年年初纳进来的,反正这四家都一起纳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