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晚年,朱元璋一心想安抚西番十八族的百姓,朱樉如此做法,不仅残忍暴虐,而且还坏了朱元璋的大计。朱元璋得知朱樉的罪行后,发天子之怒,不仅打算追回对朱樉的封赏,还打算将他带回京城严惩。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等到严惩朱樉的机会,因为就在朱元璋派人前往西安的时候,朱樉死了。
朱樉是怎么死的呢,《太祖皇帝钦录》记载:
非法刑诸宫人,有割去舌者,有绑缚身体埋于深雪内冻死者,有绑于树上饿杀者,有用火烧死者。老幼宫人见之,各忧性命难存。以致三老妇人,潜地下毒,人于樱桃煎内,既服之后,不移刻而死。
意思是说,朱樉平时作恶多端,伺候他的宫人们每日战战兢兢,终于有一天,有三位老妇人忍无可忍,偷偷在朱樉经常食用的樱桃煎中下毒,最终,老天有眼,朱樉果然毒发身亡。
朱樉去世后,朱元璋一方面要严惩凶手,另一方面却让礼部和宗人府降低朱樉葬礼的规格。朱元璋说:
“呜呼!观尔之为,古所未有!论以公法,罪不容诛!”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像你这样的藩王,亘古未有,我杀死毒死你的凶手,是因为你是我儿子,但你之死,实在是死有余辜。
当时,朱元璋已经年近古稀,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他说出这句话,可见对儿子有多么失望。
朱樉去世三年后,晋王朱棡去世。同年,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放眼望去,燕王朱棣已经成了朱元璋在世的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于是,新的故事开始了……
五、写在最后的话
朱樉去世后,朱元璋给了他一个特殊的谥号:愍。因此,后人称朱樉为秦愍王。“愍”的意思是“忧患、痛心之事”。一个谥号,就能准确地概括大明朝第一位秦王的一生。
《左传》中有云:“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朱樉凶残暴虐,和他的结局,是有因果关系的。
笔者认为,秦王朱樉的人生,实际上是古代藩王某个极端的放大表现。在封建社会,藩王处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当他的权力过大,享受的待遇过于丰厚,而又缺乏特定的监督时,就容易忘记初心,而承担这一糟糕后果的,往往是黎民百姓。
当然,笔者不否认古代有“贤王”的存在,但在封建体制下,朱樉这样的藩王并非个例,他代表的,实际上是“家天下”的格调。这才是后人应该思考和避免的地方。
后记:在明朝,秦王朱樉这一脉并没有起到“屏藩长安”的作用,朱樉死后,他的长子朱尚炳袭承秦王爵位(第二代秦王),但是,朱樉的六子朱尚炌曾在永乐年间意图谋反,被贬为庶人。从此之后,秦王朱樉一脉在明朝并没有出过杰出的人物。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由于李自成发迹于西北,所以秦王一脉最先遭到冲击。明朝崇祯十六年,明朝第十五任秦王朱存极竟然公开投降李自成,成为最先投诚大顺军的明朝藩王之一。若朱元璋知道后代如斯,不知道是否位保留秦王一脉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