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行政资源与公共服务的地区间及城乡间等值化分布。德国从战后落后的农业地区,迈向经济发达、生态环境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是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人口及资源涌向中心城市的“集中”模式,而是就地城镇化、城乡均衡的去中心化发展模式。德国主要的行政机构、医院、大学和文化设施等公共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而非集中在某一两个大城市。同时,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每个住宅区的设施规划齐全,没有质的差异。市场分布均衡,除综合性超级市场外, 小城镇都设立就地交易市场, 附近农场主可携带产品上市,直接交易,保证产品时鲜。老年人住宅区配置有相对集中的商店、文化和医疗设施,既照顾老年人特殊生理状况,又防止产生同年轻人的隔绝感。为振兴中小城镇,德国政府创造了各种物质和文化条件,消减城乡和地区差异,满足当地居民合理的工作与生活需要。
“去中心化”模式使得德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效地避免了很多工业化国家曾经遭遇的,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城市病问题。

二、 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化模式的实现路径
德国城镇化的去中心化特征是与其社会发展的均衡特性相一致的,它源自于其政治、历史及文化等多重因素。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渗透在立法中的平衡原则、城市规划的均衡理念、行政机构安置的分散化、资源与公共服务的同质性分布等途径实现的。
1.立法的平衡原则。德国“去中心化”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是德国法律和民主政治体制的必然产物。德国宪法第106条规定,“德国应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德国通过立法,促进竞争,反对集中和垄断。尤其是,德国宪法保障选举、工作、迁徙、教育等公民权利没有城乡差异,德国农民要进城,只需到市政局登记并且按规定纳税,就可成为城市居民。德国还依靠行政和立法的手段,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入再分配达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兼顾,进一步削弱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差异。德国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工作机会、社会保障、就医等条件几乎无差异,小城镇的通讯、电力、供水等条件与大都市相比丝毫不差,医院、学校、购物场所等一应俱全。因此,基于上述立法与行政下的无差异保障,人们没有进城的强烈愿望。
2.城市规划的均衡理念。德国推行的地区发展规划,一直力图使地区城乡平衡发展,使城镇建设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如科隆市在1975年制定、目前仍在推行的发展规划, 就包括了城镇布局的均衡化——使城镇网更加均匀,包括中心城镇、基层小城镇,吸引人口分散和向边缘地区移动,并且辅以住房、交通、文化设施等相应配合。在这一理念主导下,小城镇星罗棋布而功能齐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以缓解。
3.行政机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去中心化分布。德国公共资源及服务的去中心化基本消除了人口集中涌向大城市的动机。一是行政机构分布的去中心化:德国的政府行政部门是分散在各个城市的,而不是集中在某个中心城市。例如,环保部分布在柏林和波恩两个城市,而环保部的三个分支机构分别设置在不同地区:联邦环境局在Dessau-Roβlau,自然保护署总部在波恩,但分部却在Leipzig和德国最北端的Vilm岛上;辐射防护署则设在Salzgitter。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法院在卡尔斯鲁厄,联邦中央银行在法兰克福,联邦统计局在威斯巴登,联邦劳动局在纽伦堡,经济与技术部在柏林。二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去中心化。德国医疗和教育机构也不是集中在某几个大城市,而是均衡地分布,每个城市都有著名的高校,每个地区的医院没有大的差异。行政机构和公共设施的去中心化从源头上降低了人口涌向中心城市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