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城镇化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多元化。住房是城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管理、住宅建筑、城市布局等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多元化格局,住房问题的系统安排对小城镇的“去中心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覆盖移民的住房统一规划。1875年,普鲁士制定了城市管理法规,规定对城市的扩建、管理,建筑住宅都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在建房之前,有关部门还要负责对移民进行调查,考核他们的住房情况,以便纳入住房系统。另外,针对农村移民的住房问题,德国还提供了大量福利性质的住房,并由市政当局管理。这种福利住房带有公共建筑的性质,房屋结构比较简单,租金比较低廉,为进入城市的农村移民提供了方便,颇受欢迎。
(2)政府、企业与协会多方参与。各州法律明文规定,各个城市代表机构对城市房产都享有一定的份额。因此,相当多的城市能够通过监督和检查住宅建设,影响房地产市场和直接参与住宅市场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通盘考虑,实现公共住宅建筑业的均衡发展。国家、城市和各大企业以及个人从不同的方式参与城市住宅建设,各方有权商议购买土地和建房的价格,以便达到多方共赢。大企业在工厂周围建造工人住宅区、生活区,就地解决本单位外来移民的居住问题。由于住所离工厂近,还有利于工人上下班,节省往返时间,减少交通压力。不少企业家在建立工厂的同时便已开始给工人建造住房。相当数量的新工业城镇和农村建起了大量住宅。由于政府、企业以及建筑协会等方面的共同参与,德国劳动者的住房问题得到了缓解,这对城镇发展的去中心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三、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化模式可供借鉴的经验
德国的“去中心化”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病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从制度层面探究其背后的逻辑经验,下述五个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1.公共财政制度为区域平衡提供了财力支持。德国的公共财政渗透着浓厚的均衡理念,其中之一便是以人为本的转移支付原则,即根据各个地方实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转移支付,尤其是在所谓的穷州和富州之间直接进行转移支付,不经过中央政府。这种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城乡及全社会的平衡发展,为去中心化的城镇化提供了财政支持。
2.多层治理机制为“去中心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多层治理是德国社会平衡和实现“去中心化”的一个关键要素。它既包括了纵向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自上而下的传导过程,以及自下而上的反馈过程,还包括了横向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过程。这种多层多维的协调机制尽管会带来效率损失,但是它所提供的充分沟通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民众的可接受性,并且有助于解决政策的负外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均衡分布,最大可能地减少因政策失误引致的社会正义损害,为“去中心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基础。
3.住房供给的多方参与和房地产调控为城镇化提供了住房条件。德国城市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德国房地产市场典征的“重租轻购、两端控制”,对“去中心化”城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应归功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供给端,政府补贴开发房地产,对租金有严格的控制,同时严禁出售,从而杜绝了大量房产集中在少数群体手中的可能。在需求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租房补贴,补贴对象严格限制于有资格接受补贴的人,而不与权力挂钩。稳定的住房保障为“去中心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性发展的住房市场。
4.区域城乡等值化发展有效分流了城镇化人群。为振兴中小城镇,德国从立法、规划、资源分配、职业教育到治理机制,从不同角度、多种措施创造各种物质和文化条件, 满足当地居民合理的工作与生活需要,推动不同区域、城乡间的无差异、等值化发展。使得不同区域、城乡的吸引力相当,从而缓释了资源和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中趋势,促进了城镇化发展的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