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位来秭归的游客都会到屈原祠——这座从老归州城搬过来的屈原祠也是秭归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屈原祠。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拜谒屈原时,感叹屈原“诞灵是所,庙貌无睹”,于是在老归州城建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悉遵唐制”。现在我们在祠堂内还能看到王茂元所作的《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称屈原“秭归人也”,“旧宅之址存焉”。

屈原祠建成后,王茂元在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忌日这天,首次按屈原的封号进行了祭祀大典,并进行了赛龙舟活动。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封屈原为清烈公,祭祀规格也升格为公卿,并通告民众“岁以五月五日致祭”,“祭之以少牢”,以猪羊两牲进行祭祀。

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在秭归的端午民俗活动中,会有一个特别的游江招魂祭祀屈原仪式。

“我哥回——我哥回——”,“屈原大夫呦,听我说呦,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伴着激烈而悲壮的锣鼓和唱腔,数十条龙舟,齐刷刷地竖起招魂幡,在江面上划着圆圈,场面极其肃穆。

相传屈原怀石自沉后,托梦给妹妹屈幺姑。悲痛欲绝的屈幺姑找来一只小船,按照当地习俗,在船头立上竹竿,挂起哥哥衣冠,并带上米粮,划船把米粮撒进江里,祈求水神不要伤害哥哥。

闻讯起来的乡亲们也纷纷下河,应着屈幺姑的哭声,帮着“划桨、撒米粮、摇衣衫”,一起沿江招魂。千百年过去了,这种游江招魂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关于屈原到底是哪里人至今仍有分歧。我们现在所知的屈原生平主要来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的记载,但在这篇列传中却并没有写明屈原的出生地是哪里。在此之前的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屈原的记载,因此也给后来的出生地之争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