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了解到的国内一些优秀的民歌创作者,都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唱民歌。上海音乐学院在1950年代贺绿汀主持期间,每一个学生不论什么专业,都要学唱民歌,“因为这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这是我们的语言积淀下来,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
![从《潮水娘娘》到码头号子,江南民歌是一座巨大宝库](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1/17/1642390353EzqBt5.jpg)
歌舞《上海谣》。
从传统中汲取养分,让更多人民歌
江南民歌大赛将民歌重新拉回大众视野之中,引发深思。音乐制作人彭程表示,看了民歌大赛心潮澎湃,“它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歌,我们对传统音乐的责任在哪里,我们是否太过于依赖西方音乐体系,而忽略了自身最重要的东西,忘记了流在我们身体内的中华民族血液。”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上海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民歌开始回暖,江南民歌大赛的主办正当时。李维红表示,希望更多人能喜欢、接受、传唱民歌,希望更多年轻的工作者来创作年轻人喜爱的民歌,吸引不了年轻人也是文化工作者的寂寞。
专家们也认为大赛中虽然一些流行音乐与民歌结合的作品也富有新意,但不少新编民歌和创作民歌的创作还亟待进一步改进。郭树荟认为上海民歌要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中有一席之地,需要更多人、研究、演唱和宣传。传统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还需要继续,除此之外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更多作曲家、演唱者田野采风,创编和演绎更多新民歌,演唱者要了解歌曲产生的环境、作曲家的意图、了解民歌精神表达的艺术趣味,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触及作品的灵魂。
民歌大多用方言演唱,与地方方言密切相关,因此也需要得到语言学家的。提起江南(上海)民歌,大家就只知道《茉莉花》,这说明我们与媒体大众的融合还不够。“我期待未来出现在中国乐坛和媒体的民歌,从词曲到演唱都是有着清晰的中国传统符号。”彭程说。
宋频平曾和张顺法的小妹,崇明山歌最著名的传承人张小末同台演出,自己也唱过《潮水娘娘》,“我知道她唱得有多好,也知道我们要去唱有多难。一个语言一种风格。他们家世代唱崇明山歌才有这样的积淀。一个好的作品或者一个好的传承人绝不是凭空出现,一定要经过积淀。如果有更多人传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参与到这件事中来,我觉得我们明年会做得比今年更好。”
作为江南民歌大赛的关联活动,“上海民歌”系列讲座也将于10月19日到11月23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徐景新、郭树荟、候小声、韩金梅、邓姝、江山等民歌、声乐及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云集一堂为各区音乐干部及相关人员讲解民歌及其创作,进一步深入推广普及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据悉,主办方将持续举办江南民歌大赛,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将民歌大赛扩展到整个江南地区。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