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认为,联结的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用“在阅读中得到的感悟”反观、反思自己的生活。例如,书中主人公遇到的困难我遇到了吗?书中人物的品质我身上有吗?书中提到的观点我认可吗,对我有帮助吗?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本书中的联结,指的是后一种,即读者用“在阅读中得到的感悟”反观、反思自己的生活。
练习比较的阅读单
比较是人类的重要思考方式,幼儿期的孩子,比较出事物的相同之处,会产生发现后的大喜悦。比较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比较能力的形成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
比较的阅读策略,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
这两本书确实有比较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蓝色的海豚岛》是现代版的《鲁滨孙漂流记》,因为它们有太多相似之处。
两本书都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鲁滨孙漂流记》参考的事件发生在1704年。1704年,苏格兰海员塞尔扣克因同船长失和,被抛到智利海外的荒岛上,度过了四年四个月后获救。其实,塞尔扣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经历,但这个事件却给了笛福巨大的启发,他将塞尔扣克的历险活动改编成了一部影响深远的小说。《蓝色的海豚岛》参考的事件发生在1835年。1835至1853年,一个女人在荒岛上生存了18年。这样的时间跨度,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两本书也有明显的不同点,如下表所示。
通过比较,我们对作品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我们会发现鲁滨孙热衷于航海与冒险,并不是出于什么浪漫的、崇高的追求,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鲁滨孙的“开拓精神”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征服,征服新大陆,征服自然,征服奴隶,征服其他文化。
作品所宣扬的思想,在当时很有“市场”。然而,这种思想与现在的普世价值观,例如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平等、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共存等显然相背离。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他们读完这本书后产生这样的疑问,教师就必须正视,不要简单地帮他们判断,而应该引导他们围绕价值冲突进行讨论。我个人往往会引导他们阅读另一部享誉世界的荒岛生存小说——《蓝色的海豚岛》,让他们进行比较阅读。
《蓝色的海豚岛》的主人公卡拉娜独自一人在海岛上生活了18年。她热爱海豚岛,热爱自然,在解决了生存难题之后,她就告诫自己尽量少杀生。在她眼里,海豚、海豹甚至咬死她弟弟的野狗都可以成为朋友,当她得知自己可以离开时,却对海豚岛充满依恋,她觉得自己已是海豚岛的一部分。很显然,虽然故事相似,但现代作家所要传达的却更符合时代的伦理需求、价值观念。
练习综合的阅读单
综合的阅读策略包括将新旧资料综合为一个新的构思和概念、把比较琐碎的知识提炼成重要的概念,以及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确认要点等。
在语文教学中,概括段落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等表层概括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人物特点、写作特点等深层概括,都属于综合的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