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店粮烧当钱
1、店行。主要是粮食、杂货、鲜果、绸缎等发行店。著名的有六大粮栈:通盛店、义源店、万顺店、春盛店、三义店、宝元店。负责经营粮食批发、推销、代购、贮存、托运和行商住宿等项目。每家粮栈都有两三个堆放粮食和存车的场子。管理人员有大掌柜、二掌柜、劳金、管帐、跑外,平时雇用百八十名工人。其中春盛店、义源店较大,雇佣200多人,各收粮食1000多石。
每天有三四百辆大车、100多把骆驼,从赤峰往平泉运粮,日进不下40万斤。粮食到店后一般都不卸车,由店方派专人看管。口里有批发零售客商常驻店里,随行就市,议定价格,转手运走,如有剩余,由粮栈过斗贮存或包销。总之,来多少销多少。存车站费每日3角,出售粮食按总价30%提用,代购粮食按2%提用,跟随卸车、过斗人员工资由卖者付给,零星花费由客人自付。
信源便(荣庆和)、大同兴和晋兴裕,是日用杂货、土产、鲜果发行店。规模也很大,有经理、司帐、跑外、掌盘、把头、更夫、管院、饮食等21人。经营批发,代收托运。小驴驮貨,随到随处理,按 货物分类,来货时通知小摊贩、小商贩,到批发店看货议价。货多合伙承买,货少独自收熠,不动现金,按价记在承买人名下。每隔5天,批发店有来人找欠户收款.三节结帐,年终结不清者,尾数按利行息。
吉大升、景丰玉、万太昌、会发合、天豫成、蒲 成永、义源恒、永盛合、岌顺堂、巨振兴、德原兴、丘合兴、同聚祥、合聚隆、信徳昌等60多座店铺,则专门经营杂货绸缎。据民国十年(1921 年)统计,存有绸缎1250匹,大布450匹。这些买卖,有的专营批发,有的兼营批发。但共同有个特点,即大买卖的经营者多数都是关里人。民国五年到六年(1916年〜1917年),滦县人杨健郷在中街开办了同和厂,经营“亚细亚”煤油、东亚纸烟。经理赵祥麟在县城开办了通盛公司,资本5000元,经营美孚油等。
2、粮行。县街除6大粮栈外,还有20余家米粮店,比较大的有德厚栈、德记、德盛长,永盛长、义元和、同兴远、云兴富、复顺兴、永盛 兴、福增号、三聚成、万降永、宏聚兴、忠义兴、复元恒、厚记、复记、 荣发合等。这些粮店都有三四十名工人,存3至500石粮食,设有门市,负责加工小米面、养麦面、白面,并做香油、酱油、醋等。粮栈和粮店存粮总计约达万石以上,折900万斤左右。
据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八沟设常平仓和广裕仓,存粮101178石。嘉庆十二年(1807年)曾拨调热河、古北口两处粮食93000石。民国14年(1925年)平泉县公署向省公署电复存粮数目, 虽有绿军抓车的影响,堆积无多,粮行仍存红粮300余石(每石 600斤)、小米200余石(每石720斤)、存粮200余石(每石700 斤),每天入粮300余石。
3、烧行。据民国12年(1923年)统计,全县有烧锅10处。其中县街有7处:涌泰泉、涌泉长、占义永、天泰泉、广和永、协议长、信合成。开办于咸丰九年(1859年)至民国6年(1917年),职工108 人(职工48人,学徒28人,杂役32人),日工资0. 23元至0.25 元。资本多者935元,少者187元。全年耗煤800吨,产酒497吨, 平均日产1吨多。由于技术落后,产酒率很低,每百斤粮仅产酒十几斤。此外,还有13个黄酒铺,有职工23人,年产黄米酒38650 斤.价值46380元。据记载,高粱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