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皮毛作。粮食、皮毛是历史上两大宗产品。据民国19年(1930 年)调查,全县产羊绒、羊毛、骆驼毛、猪毛等37万多斤,各种皮子 14. 1万张(獾子皮2万张,狗皮8000张,牛皮1300张、骆驼皮2000张,狐皮100张),皮毛价值大洋32万元。由于皮毛多,有毡鞋帽铺3家、皮毛5家、地毯2家,产地毯12方,褥毯1956方。永盛德、复盛永、德兴隆、任家皮毛铺4家,共有手工工人74 名,经营牛皮、驴马皮,制做各种农用皮毛绳,售于本县和青龙、宽城一带。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平泉街开伊滕洋行,经营皮毛、猪鬃等。
7、木工作。民国年间,有义盛昌、福德元、长盛永、万顺木匠铺、窦家木匠铺、徳顺号、复合成、春德堂等8家木匠铺,共130多人。主 要做农具、家具,棺材、零活并承包房屋等。木匠工资较低,学徒期 间,只管吃,一年给1斤棉花、半匹布。岀徒后,月工资2至12元, 有病、工伤都没有工资。木匠铺经营时间长的很少,到了伪满时期, 除义盛昌、复合成等原有的几家外,其余均倒闭。又新增永盛成(张子衡开的)、德隆昌等几家大木匠铺。
8、炮铺作。民国年冋有30多家,到伪满时期,还有永顺成(刘春山)、永盛号、福泉永3家,年产鞭炮100万以上。共有20多人,永盛号较大,从业十多人。做鞭炮有淡旺季,冬仨月人多,春夏人少。生产鞭炮,有十样杂耍花,即:启花、盘花、手把花,大泥花,三星岀洞、五鬼闹判、炮打九龙、炮打十响、灯花炮、炮打灯,最高级的叫合子,点燃后落下来,看上去是一出简单戏(材料配制有花折记载)。
除此还有门家开的常春义、丝线坊,年制丝10008斤。其中白 丝3200斤,黄丝2080斤,野髦丝4000斤。
由于平泉商业发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建立了商会。民国5年(1916年)进行改组,到民国20年(1931年),有董事 36人,会员38人,已列会480次,议事37件,年收经费10300元。当时,还设有征收机关,名叫南衙门。在县街南岭、七家北口另设有征收分卡,分卡门前两旁有虎头牌两面,每块牌面与有“严惩绕越,私犯必究”字样,专司堵截过往行商,稽査验照放行。
“填不满的八沟”
这句话最早指的是粮食,历史上的平泉向以富庶闻名塞外,以产粮米为大宗、皮毛次之。平泉虽属多山地区,但土质深厚肥沃,每年收获五成即可足用。倘若年成稍好,即能将将所产之小米高梁等,输出到玉田县林南仓,由此运销昌平、滦县、乐亭各地。
平泉粮食不仅自给有余,还能源源不断地填补冀东的粮食缺口,并借此发展成为商品集散转运中心。这与政治、历史、沿革、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简而言之有四个条件:
1、行政地位。清康熙年间皇帝在承德兴建行宫,承德成了清代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口外人口不断增加。雍正七年(1729年)设八沟厅于此,沿革49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设平泉州,沿革135年,辖今平泉、建平、宁城大部,凌源、宽城、承徳县一部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将平泉州 东北境的士里根、卧佛寿、朱碌科旗即叶柏寿属乡设建平县。民国2年(1913年)改为平泉县,到民国19年(1930年),分设宁城县。这样从雍正七年(1729年)设八沟厅起,到民国19年(1930年)宁城分设县止,前后202年,平泉都是建平、宁城、喀喇沁、宽城(暖儿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高、腹地广,八沟的经济发展和这一点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