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仅经过铁道部科学技术司技术预审查
可以理解为,本来是AB两套系统,由于不兼容,把B改成了C,而C就迷迷糊糊的在没有经过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安装到了线路上。
第13-18页:终于开始将事情经过了(最核心信息,还原事故经过)
有用的信息:
区间的车站和工区:
19:30,打雷了下雨了,列控中心设备的保险管被熔断了,熔断的时候它管辖的区域正好没有车,在熔断之后,它依旧输出的是无车状态。于是信号机继续显示绿灯。
雷不但打到了保险管,把轨道也打坏了,导致信号传输问题。后果就是这个区间出现了”红光带“(一种铁路事故的简称,由于轨道占用状态判断错误导致某一区间错误的显示红灯)
19:39,车站值班员发现了红光带(车站接发车都是有记录的,如果出现了莫名其妙的轨道占用就很可能是故障)。于是通知了电务、工务人员去检查(PS:此时由于红光带,线路是自动封闭的)。电务应急人员在1分钟内就赶到了行车室(别惊讶,电务工区一般就直接在车站),登记了运统-46(直接理解成封闭线路吧),同时向上级汇报了。
19:45,有人发现机械柜里面数个轨道电路出现报警红灯。
19:55,电务人员进入机械室开始危险,更换了2个发送器
20:15,红光带消除了,刚想销记(复通线路),又红了,反复更换了接收器通信板以后又好了,电务继续观察,一直没有没销记。
但是另一边的工务部门,在巡检后确认工务设备正常, 在20:30分时到车站进行了销记。
再看动车这边:
19:54,调度发现信号异常,于是布置了永嘉站、温州南站、瓯海站转为非常站控模式
20:09,调度告诉前车(D3115)司机,区间有红光带,遇到红光带的话你就按目视模式来开车(目视模式下20 公里 / 小时,可以随时停车)
20:17,另一个调度张华通知前车(D3115)司机:“在区间遇红灯即转为目视行车模式后以低于20公里/小时速度前进。”
20:21,前车(D3115)开到了之前所说异常的铁轨处,列车强制制动,停在附近。由于轨道异常,司机三次尝试转目视行车模式均未成功。
20:22到20:27,前车(D3115)呼叫了6次调度员,温州南的值班员呼叫了3次前车(D3115),均未成功。之前指挥前车(D3115)的调度员张华在此间接发了8辆列车。
20:24分,张华未发现异常情况,命令后车(D301)从永嘉站出发。
20:26到20:27,温州南值班员报告联系不上前车(D3115),联系上后了解了前车情况。
20:28到20:29,前车(D3115)两次呼叫调度员不成功
20:29:26,前车(D3115)成功启动目视行车模式,开始运行
20:29:32,温州南技教员呼叫后车(D301),提醒后车(D301)区间有车,通话未完就中断了。 至此,事故发生。
其它的:
后车(D301)司机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
事故发生时两车时速为:前车(D3115)16 公里 / 小时,后车(D301)99公里 / 小时。
车辆损坏、位置情况,如图
2011年7月23日那个夜晚甬温线上到底放生了什么?
第19-27页:事故应急处理
无有用的信息
第28页:伤亡人员情况和善后
有用的信息:
伤亡人员分布情况,如图
2011年7月23日那个夜晚甬温线上到底放生了什么?
善后方面相当于没说
另外,此间说到了两个广为争议的情况:
关于”停止救援“:解释为桥下搜救负责人说的:”人员搜救已经基本完成,现场进行了5、6次搜救,直至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已没有生命迹象了……“被媒体曲解。
关于掩埋车头、残骸:解释为:“简单按照以往有关事故现场处置方式,在现场挖坑将受损车头和零散部件放入其中准备掩埋,虽被制止,但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29页:事故原因和性质
其实看了之前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首当其冲,研发混乱,没有经过严格审查就使用,设计问题导致保险管被熔断后仍然显示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