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凝结,不仅具有军事价值,而且赋予忻州地域性灵魂,那就是“山河关”和英雄崇拜情结。“山河关”在古代专指恒山、五台山,黄河、滹沱河和外三关 平型关;“英雄崇拜”包括历代武将,如战国李牧、西汉李广、东汉郅都、北宋杨业、明代孙传庭、张凤翼、万世德和周遇吉等等。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口传中,逐渐成为了忻州民众心目中的道德偶像。每遇国难战事,许多民众均以这些偶像为激励,纷纷保家卫国,毁家纾难。你注意一下抗战史,这种民情极为明显。
忻州五州府。明代忻州市境内是四州制,包括保德州、忻州、代州和岢岚州部分。清代忻州境内土地被重新切割、划分,除了上述四州外,还出现一个宁武府。其中以代州最为重要。忻州在当时仅是其中一州,并不能起到统御全局的作用,甚至在军事地位上,也不及宁武府。
将五州府揉为一个山西二级行政区,为新中国建立以来首创;以前从未出现过。笔者推测,这种设置已经突破山河划界法,而融入更多的是切块、区位、人治元素,其形成于上世纪中叶之晋北专区、忻县专区、忻县地区,但在辖县上,忻州市与原晋北专区和西南的兴县专区存在县域瓜葛。
1949年,先置忻县专区;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定为忻县地区;1983年,又改为忻州地区,辖14县。2000年,地区撤区设市,“忻州”名称不变,治所始终不变。
忻州市其实更像是两个地级市的组合。在笔者看来,东六县可设一市,可以称“五台山”市,50余年前,据说有设“平型关”市之动议,与林帅权势炽热有关;西八县,勾兑一下吕梁市的兴县、岚县,合起来更像是一个市,可以叫“西口”市。笔者如斯思考,有其内在原因。
西八县,尤其西六县,属于晋西北,勾兑一下吕梁市兴县、岚县,往往能属于一个区域。其共同性在于:一是地貌特征相似,均是黄土丘陵型,二是与黄河有直接间接关系,均属于黄河水系;三是历史上属于贫困、苦寒地区,今天属于欠发达地区;四是明清有灾荒年弃家、“走西口”的迁徙习俗,与晋商也有某种渊源。
东六县,接近于晋东北,其共同性在于:一是地貌特征山河相间,盆山关系密切;二是滹沱河属于海河水系,六县均沾;三是均属忻、代二州,二者在历史、地理上的关系密切;五台山是其灵魂;四是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自古及今,经济条件和宜居条件明显好于西八县。
忻府区是小马拉大车。忻州城区为忻府区,40年来,城市化进步神速,城区扩容加快。其中数据这里从略。但论及忻府区的经济实力,有“小马拉大车”的味道,很难起到足够的辐射、统御作用。尤其是忻府区与西八县之间,联系起来委实有些困难。这主要是山地阻隔、路途迢远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