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商贸物流。甘谷是丝绸古道上的商贾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继承发扬传统优势,出县跨省,走南闯北,外引内联,购销兼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县有各类市场53个,农家店、便民店、农资连锁店350个,从业人员10.6万余人,运销大户522户,中介服务组织368家。在城西区规划建设了占地2488亩的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2013年被确定为甘肃省100个重点推进项目。引进落地了甘谷浙江商贸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陇东南汽配城、甘谷客运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流通服务项目,目前入园项目达到8个,完成投资3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带动就业8000多人。发展电商企业280多家,有电商从业人员1万多人,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4亿元,2017年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县有各类市场主体17530户,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
十一、城乡建设。按照“东西拓展、向北延伸、中心建成区集中改造配套完善”的思路,积极推进城区开发建设,实施了大像山公园、仿古文化街、冀城大酒店、南滨河路风情线、甘谷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城市主次干道13条,形成了“五纵九横”路网骨架,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分类推进现代农业型的磐安镇、工业支撑型的六峰镇、商贸带动型的安远镇、历史文化型的礼辛镇、生态旅游型的古坡镇等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5%。
十二、名胜古迹。甘谷境内古迹众多,发现有灰地儿、渭水峪、毛家坪等新石器、先秦时期的古遗址11处,古墓葬18处。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像山、姜维墓、天门山、尖山寺、蔡家寺、古坡草原等30多处景区景点,大像山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姜维墓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品主要有辣椒、麻鞋、花椒、脊兽、木雕、剪纸等。规划建设了大像山文化园,配套实施游客服务中心、310国道城区过境段改造、大小沙沟明洞渡槽等一批基础建设工程,打造了集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27万元。
十三、文化艺术。甘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馆藏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套),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有书法、美术、作家、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等各类文化艺术团体8家,会员712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诗词2人、书法7人、作家1人、舞蹈家1人);有冀兴秦剧团、恒艺演出公司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职人员232人,创编剧有《睢阳魂》、《姜维》、《椒乡里的麻辣事》;剧院1所,电影放映公司2家;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藏书57839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600余人。特色民间艺术有皮影、唢呐、道情、脊兽、剪纸、荷包、木雕等,其中脊兽、道情、木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历史名人。
石作蜀(前519-前479),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杨 阜(172年—244年),字义山,三国时曹魏名臣。
姜 维(202年—264年),字伯约,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
尹夫人(363年—437年) 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
尹守贞(663年—702年) 唐武周垂拱四年(688年)进士。儒学大家。
巩建丰(1673年—1748年),字文在、子文,号渭川、介亭,晚年自称朱圉山人,为雍正帝师,人称“关西师表”。
李则广,生卒年不详,字旷西,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陕甘亚元。
彭作籍,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中进士,曾任四川安岳(应为安县)知县。
田树桢,生卒年不详,字蔚峪,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殿试二甲。选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
王 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曾任山西延长、兴平及富平知县。“人品学问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王海涵(1858年—1922年),字镜潭。清光绪十四年戌子(1888年)中举,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