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达50%,被指涨价多、收费贵
“中国知网”属于上市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2020年财报显示,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6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93亿元,毛利率为53.93%。今年上半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毛利率也达到了51.3%。这样的毛利率,高于很多高科技公司的水平。
同方股份主要经营领域为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2019年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成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国务院国资委。
不具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知网主要做的还是B端生意,与高校和期刊合作较多,出售数据库,这是营收大头。此前知网曾出现因涨价遭遇多所高校抵制的情况。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曾发布知网停用的通知,原因是续订价格涨价离谱,谈判不成功。该校表示,2000年以来,知网每年报价涨幅都超过10%,2010年到2016年年平均涨幅达到了18.98%。而年经费达几百亿的北京大学,也曾贴出停用知网的通知,并称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
某高校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社科基金结项论文需要查重,但是知网一般只能提供给学术论文查重,因此他只能去网上找第三方平台来进行知网的查重,价格很贵还不知道有无官方授权。很多高校学子在赵德馨事件后留言表示,论文查重高收费,价格离谱。
知网颇受争议的低价稿酬规定,一份平均几万字的硕士论文,稿酬是300元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字数更多的博士论文也没有高到哪里去,400元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然而一边是低价稿酬,一边是更高的收费,针对个人用户,论文收费标准为0.5元/页,下载一篇20页的论文,要付10元,硕博论文则在15-25元/本不等。据测算,一份下载超2万次的博士论文,能为知网带来50多万的收入。
知网还在更深层地影响学术圈,“知网收录”也成为了学术圈的通行证。一位第三方收稿编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知网收录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会更高,版面价格也更贵,如果想评职称尤其是高级别的职称,只有知网收录才有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方兴东则表示,知网平台上的学术论文,几乎都没有得到权利人的直接授权,而是通过与学校和期刊的合作协议。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这一次因为九旬老教授赵德馨维权事件,而成为社会热点。“事实上知网已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设施,是准公共物品”,方兴东补充道。
知网独大,不能漠视公共利益
中国知网成立于1999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共同发起,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其董事长王明亮曾提出“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已建成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
如今,共享似乎让位于增值。知网侵权、无理由涨价并且独大后而无人能抗衡,九旬老教授维权多年事件一出,令知识共享变了味。
不具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知网收录资源比较多比较全,产品功能较为有助于学术工作者,同时对期刊的评价相对客观,具备一定权威性,因此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市场影响远超竞品。知网在自己的介绍页面上提到在高校市场占有率达到100%,有90%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都来自于知网。
换言之,期刊离不开知网,作者离不开知网,学术圈也离不开知网。此次公众对知网涉嫌垄断讨论诸多。
广西大学教授许光耀谈到,认定市场支配地位需要从企业是否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现有竞争者能否增加产能,潜在竞争者可否大量充分进入市场,买方有无对抗力量这四方面来判断。